網頁

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

淨空法師啟講《淨土大經解演義 》六月四日起在華藏衛視播出


淨空老和尚啟講《淨土大經解演義》因緣


 


《淨土大經解演義》。這個名稱對一般人來說好像很生疏,佛門的老同修知道,「淨土大經」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在現在有九種不同的版本,我們所選擇的是夏蓮居老 居士會集的本子,依照朝代先後來排列,這是最後,就是第九個本子。「解」是註解,夏老的弟子黃念 祖老 居士註的。這個緣起也很不可思議,《無量壽經》在大乘教裡面,佛門裡面就感到很稀有。為什麼?因為世尊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講了許多經論,老人家只講一次,沒有重複的,唯獨《無量壽經》重複講了好幾次。在中國翻譯的,我們在譯經目錄裡面看到有十二種,那是翻的次數最多的,從漢朝到宋朝八百年間十二次的翻譯。當然同一個本子有多種的翻譯,裡面的文字當然不一樣,內容肯定是大同小異。像《金剛經》有六種譯本,這我們在《大藏經》裡面都能看到,那是同一個原本,也就是世尊只講一次。《無量壽經》就奇怪了,它這個譯本裡面差別很大,最明顯的,也是這個經裡最重要的,阿彌陀佛的本願。這十二種本子現在存下來的只有五種,有七種失傳,現在《大藏經》裡面有目錄,沒有經本,這是很遺憾的一樁事情。


 


流傳下來這五種的原譯本,四十八願的兩個本子,二十四願的也是兩個本子,還有一個本子宋譯本三十六願,這個差別太大。如果說一種原譯本,決定不可能有這種差別,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從本願上這三種差別,古大德判斷,那個失傳的七種本子就不知道,不曉得內容,從這五種本子就肯定世尊至少講三次,三次說的阿彌陀佛的本願,世尊講的條目不相同才會有這種差別。這個推測是很合乎邏輯的,我們一般人也都能接受的。多次宣講不容易,要不是非常重要,世尊不可能多次宣講,幾乎多次宣講在《大藏經》裡找不到痕跡。所以這部經是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講,那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。


 


我們正好也是遇到現前災難太多,所以我發心把《華嚴經》暫停,停一年到兩年。這一次我講這部經,《無量壽經》過去講過十遍,而這一次,這一次我不講經,我講註解,講誰的註解?講黃念祖老 居士的註解。 黃老 居士跟我是朋友,也是我的老師,他跟我的老師同一輩分,李炳南老居士是梅光羲大士的學生,梅大士跟夏蓮老是師兄弟,非常好的道友。黃念祖是梅光羲的外甥,是夏蓮老的學生,所以沒有見面之前,我曾經聽李老講過他的名字,有這麼一點印象,黃念祖,有這麼一個印象。所以當年,一九八六年,我在美國華盛頓,華府佛教會那個時候我是會長,同修們來告訴我,他們想邀請密宗的一個上師到美國來弘法。當時我聽了很不以為然,我們是淨土宗,不要再涉其他的派門,我說我們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我問他:這密宗大德是誰?他說:黃念祖。我腦筋有這麼一個印象,黃念祖,我想了半天想到了,我說:他是不是梅光羲的外甥?他說:是的。我說:那請他來。這是李 老師給我們講了好幾次,我以為他已經作古了,不在了,他還在人間,那很難得,他的東西是真傳,那個沒有問題。這是梅老、夏老親手調教出來的,我說這個大德難得,你把他請來,就這麼請來。


 


請來之後才曉得,他在國內弘揚這個會集本,我在海外,他聽到,我們兩個都非常高興。非常難得,他那個時候註解剛剛寫完,用油印印的本子,字都很糢糊不清楚。我們知道油印印的東西,頂多不會超過一百份,超過一百份那蠟紙就不能用了,所以用這樣的本子。當然帶到美國他就這麼一套,一定是選印得比較清楚一點的,送給我,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。他要我給他寫一篇序文,所以序文是我給他寫的。早年我到北京,去了好幾次,專門去看他,就是為了看他去的。每一次去,我們都有很長時間來討論佛法的問題,他教了我很多,所以我們是好朋友,他也是我的老師,我也感恩他。不容易,夏老會集這一本,這個本子哪裡是凡夫能做得出來的!在過去會集的,王龍舒、魏默深,彭際清的節本,都有問題,都不能算是盡善盡美的本子。看到這個,再你看看梅光羲 居士那篇很長的序文,講得非常清楚。所以 李 老師在台中,傳到台中之後, 李 老師把這個經講了一遍。經那個時候沒有註解,他自己用眉註,毛筆寫的,工工整整。他講這部經的時候,我還沒有到台中,我沒聽到,但是他把他這個眉註的本子給我,我能看得懂,我拿到這個本子我也就能講,我有這個能力。所以當時我們就想開講這部經,向 老師報告,老師說不行,時候沒到,時節因緣沒到。所以台北那邊同修把經都印好了,結果改《楞嚴經》,我在台北,我《楞嚴經》是跟他老人家學的,前後講過七次。


 


什麼原因?嫉妒障礙,在台灣大家對於夏老有成見,對於李 老師也有成見,所以老師叫我迴避。等到他老人家往生,我在美國,想到老師給我這個本子,這個本子很多人沒看見,我就發心把它印一萬本,第二年一九八七年印成功,這就流通出去,在外國,在美國同學們看到這個本子非常歡喜,就請我講。所以我第一次講《無量壽經》,在加拿大溫哥華,第二次在三藩市,先後一共講了十遍,這樣才講開,才流通出去。這原本,我這一次帶來了,我送給胡小林,給他做一個紀念,他也是受持《無量壽經》,讀誦的遍數很多。往後,《無量壽經》我們要永遠把它傳下去,我們感謝夏老會集的恩德,感謝黃念祖 居士註解這部經的苦心。所以這一次我發心講他的註解,叫《演義》,你看《華嚴》有演義,《彌陀經》蓮池大師有《疏鈔》,蓮池大師的學生把《疏鈔》再做一個註解叫《演義》。諸位大概對演義概念最深的,可能是小說裡的《三國演義》。我們用這個方法在一起學習,深入透徹來學習,就像胡小林學習《妄盡還源觀》的方法一樣,字字句句我們都把它講清楚。


 


這也是這些年來,我們看到許多學術界的人,我接觸得很多,特別對於現在大學生的感受,跟從前不一樣。我早年教大學的時候學生還算不錯,上課我們已經不是古時候的授課,是講學,講兩個小時,學生都能夠很安靜的聽下去。現在學校不行,現在學校學生的注意力大概只有十五分鐘,十五分鐘之後他就心不在焉。所以我常常就問這些教授,你在學校授課,你們怎麼教的?他說講課十五分鐘。後面呢?後面聊天,用這個方法去打發時間。這是我們看到非常難過的,也就是學生心浮氣躁;換句話說,他們在人生當中,沒有目標、沒有方向,是盲目的,這很悲哀的現象。因此我就想到孔夫子兩句話,這兩句話在今天要特別把它提出來,就是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這兩句話是做學問的態度,了不起!述而不作是什麼?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。夫子自己講的,他一生所學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傳的,全是古聖先賢所講的東西,沒有自己的,我們能相信嗎?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我才相信,特別是《華嚴經》、《還源觀》裡面所說的,為什麼?古聖先賢他們都見性,真的明心見性。我曾經問過李 老師,我說:老師,孔子、孟子、老莊是不是佛菩薩再來的?他笑了一笑告訴我,「理上講得通,事上沒證據。」《普門品》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可是他們的身分沒暴露。所以我們在理上真的是能講得通,他們都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人。


 


見了性就是圓滿的,你在那上不能加一點,也不能減少一點,都是圓滿的。他證的是圓滿的,你明心見性證的也是圓滿的。所以「如來」兩個字裡頭有一個解釋,「如來者,今佛如古佛之再來」,他是一樣的,所以他說「我說的統是古人所說」,行,一點沒講錯,自他不二。所以推諉古人所說的,自己沒有創造發明,是謙虛。無論是世法、是出世法,謙虛是第一。你看六十四卦裡面講,「滿招損,謙受益」,六十四卦只有謙卦「六爻皆吉」。現在人心浮氣躁、不謙虛,所以不但聖教他不能接受,世間學術他也不會成就,找一個像唐宋元明那個時代的一些文學家,在今天都找不到。所以,述而不作太重要!信而好古,對於古人東西誠信一點懷疑都沒有。喜歡古人、喜歡古人的教誨,那種東西千錘百鍊,禁得起考驗,時間的考驗、人事的考驗,它還能流傳到今天,可見得它有價值,我們要尊重、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。你看佛法講的,從理上講多簡單,眾生跟佛沒有兩樣,不一樣的是什麼?就是迷悟,佛菩薩覺悟了,眾生沒覺悟、迷了。所以佛菩薩幫助眾生,幫助什麼?幫助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妄盡還源,這就是教育。幫助他還源,幫助他證得菩薩、證得佛了,有沒有功德?沒功德。為什麼?他本來是佛、他本來是菩薩,那個覺是本覺,本覺本有。


你才曉得這些大聖大賢幫助人,他心地多清淨,真一塵不染,沒有一個妄念。我要怎麼幫助你、對你有恩,這是妄念,沒有!絲毫都沒有,所以他清淨、他自在,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。現在人對佛教誤會很深,我們講解的時候要特別講清楚。印度人講佛,中國人講聖人,佛是什麼意思?覺悟的意思。聖是什麼?聖是明白的意思,明白不就是覺悟嗎?覺悟不就是明白嗎?所以它是一不是二。我們稱孔子「至聖先師」,我們稱佛也可以這樣說「至聖本師」,用這樣稱呼,大家就不會覺得迷惑,不會再說它是宗教,至聖本師,根本的老師。他們都是教我們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孔子說這兩句話在《論語》裡頭,佛這兩句話在哪裡?在《華嚴經》,《四十華嚴》經題裡面,清涼大師說的,說的比孔子還要說得圓滿。他說世尊曾經講,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都是古佛所說的,他沒有在古佛所說經上多加一個字,述而不作,他講到這種程度,是不是真的?真的。為什麼?今佛跟古佛沒有兩樣,今佛所證就是古佛所證,今佛所述就是古佛所述,哪有兩樣!


 


所以我們把這兩句話如何落實,落實在這一次,這是我第十一次講這部經,用《大經解演義》,完全依靠 黃念祖 老師的註解。我們報恩,報夏老的恩,為我們會集這樣圓滿的一部典籍,稀有難逢。我相信夏老不是普通人,再來人,我曾經問過黃老,黃老點點頭,他說這個不能為外人道。我們懂得,心裡清楚。黃念 祖老 居士也不是普通人,不容易,在他那個環境裡面寫成這麼一部註解,太難得!蒐集這麼多資料,我到他家裡去過好幾次,看到他的書房裡堆積的這些資料,確實三寶加持,幾乎他所想的東西都有人送給他,這是普通人能做到嗎?這麼好的經、這麼好的註解,如果我們不認真學習,怎麼對得起夏老?怎麼對得起黃老?怎麼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這部經?報佛恩、報老師的恩、報國家的恩、報眾生的恩,我們用《演義》這個方法,也就是認真細心的學習。這是這一次講經的因緣,在我們這個時代,具體報恩的方式,要用這個方法,我們帶頭來做。


 


摘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集


 


華藏衛視於 六月四日 起


於原《華嚴經》時段:


 


(凌晨零點至二點、


早上九點半至十一點半、


下午四點至六點)


 


播出《淨土大經解演義》


敬請各位同修大德凖時收看


 


 


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

如何讀經才得受用?

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常常讀誦《地藏經》,可以得到地藏菩薩以及許許多多的鬼王,這些鬼王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,得到他們的保佑擁護。這樁事情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也講得很多,諸位想想可不可能?你念了《地藏經》就得地藏菩薩保佑?就得鬼神擁護?不過讀總比不讀好,這是事實。要怎樣讀才真正能得佛菩薩保佑,這個道理大家應當明瞭,你們聽經聽了這麼多年,如果連這樁事情都還不懂,這麼多年的經是白聽了。古德教人讀經、聽經都要「隨文入觀」,才能夠得利益。隨文入觀,諸位要曉得不是研究,不是求解,我們要求了解經義,去研究研究它,那是錯了。


 


  隨文入觀就是宗門裡面講「參」,參跟研究在形式上很相似,實際上它不相同。研究是用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分別,第七識執著,他落在意識裡頭,意識就是第六識跟第七識;而參究不落在意識裡頭,那就是參。所以佛法術語裡面常講參學,而不是一般人講的學習。是學習為什麼要換個名詞叫參學?道理就在此地。所以總要記住,用心意識是學習、是研究,離心意識才叫參學。教下裡面所講的隨文入觀是參學,「觀」是觀照。什麼叫觀照?我們讀經的時候,聽講的時候,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觀。只用這一個字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就這一個字做代表。眼見叫觀,耳聞也叫觀,舌嘗味也叫觀,不用心意識都叫觀,乃至於意緣法,六根緣外面六種境界,離心意識統統叫觀,第一步的功夫就是觀照。而我們一般凡夫習慣用心意識,因此功夫提不起來,當然也難怪無量劫養成的習慣,這一生當中從小到現在也養成了習慣,要把這個習慣改掉當然不是一樁容易事情,可是學佛是非改不行,尤其是大乘佛法。


 


  這一樁事情我們要搞得很清楚,決不能含糊,如何才是隨文入觀?這樁事情也很難講得清楚,我們從心意識的作用上來講,比較容易體會。前五識沒有問題,前五識是接觸外面境界,它不是分別,它是了別,它沒有分別,眼像照相機一樣,它沒有分別,統統給你照得清清楚楚就行了。誰分別?第六意識。第六意識分別,第七識執著,第八識含藏種子。種子現行,現行落種子,都是屬於阿賴耶識。我們明白它們的作用,下手就比較容易了。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的時候,不分別就是不用第六識,不執著就是不用第七識。法相裡面講得很明白,六、七是因上轉,五、八是果上轉,那五、八就不必去理會它。由此可知,「參」、「觀照」最重要的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用分別心,不用執著心,離開分別執著就是觀照。


 


  有人要問:離開分別執著還能清楚嗎?比用分別執著還要清楚。為什麼?分別執著是妄心,不分別、不執著你用的是真心,真心比妄心的作用殊勝太多了,不能比,那真是一般人所講天壤之別。所以為什麼我們看到真正修行人有智慧,他智慧從哪裡來?他用真心,所有一切境界裡面沒有分別心、沒有執著心,這是用真心;一落在分別執著,那就是凡夫,妄心。我們功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境界裡面去鍛鍊、去學習,這是講你用心。用心這是修因,還要有緣,緣要清楚,緣是什麼?佛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很好的緣。你要知道一切法是幻化的,不是真的,你分別幹什麼?你執著幹什麼?你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自然就淡了。


 


  世間人難,難在哪裡?把這些虛幻的東西當作實在的。外面執著境界是實在的,裡面分別執著怎麼能放得下?所以雖然讀經,不入境界,讀的釋迦牟尼佛講的經,那有什麼用處?跟釋迦牟尼佛結個善緣而已。你念《地藏經》,跟地藏菩薩結個善緣而已,你入不了地藏菩薩的境界。如果你真正懂得離心意識去讀經,不一樣,就像昨天晚上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,你能將諸佛菩薩智慧德能變成自己的,你有能力攝入。為什麼說把諸佛菩薩智慧功德變成自己的?本來就是自己的。一切諸佛如來從哪裡來?自性諸佛。念阿彌陀佛,你們大家曉得,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哪一尊諸佛不是自性諸佛?離開自性什麼現象都沒有。經上講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十方諸佛如來也是我們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那怎麼不是自己?自己心性確實具足圓滿的智慧,圓滿的德能,佛佛道同,佛佛平等;這是真平等不是假平等,一體,一個人。所以你成佛了,十方諸佛是自己的化身,而一切菩薩也是自己的化身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是這麼個道理。


 


  我們初學入不了這麼深的境界,讀經是什麼?讀了要照做。你讀《地藏經》,最要緊的是發地藏菩薩的願,把地藏菩薩的本願,你讀《地藏經》自己就是地藏菩薩,這才能入境界;跟地藏菩薩打成一片,地藏菩薩無量劫所修學的功德,當然就變成自己的功德;地藏菩薩所教化的這些鬼王,當然擁護你,那還有什麼問題?這個樣子讀經才有利益,這樣讀經才叫真正會讀,你會了。如果說是沒有相當程度不能讀《地藏經》,這是妄言,哪有這個道理?《地藏經》上並沒有說,你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念,沒有到什麼程度不可以念。如果有人說,一定要到什麼程度才能念《地藏經》,這個話誰說的?出在哪一部經上?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,你說的不算數,要佛經上有的才行。像念珠,有很多人問:居士可不可以把念珠掛在這裡?有人講不行;不行,哪個經上說是不行,找來我看看;那是你說不行。佛法是平等法,法師可以掛,居士不能掛,不平等。念珠是代表什麼?提醒自己念佛,是這麼個作用,一個作用是念佛記數,一個作用是提醒你。怪事很多,佛沒有這個說法,我們自己一定要懂得。


 


  所以讀《地藏經》要發地藏菩薩的心,要發地藏菩薩的願,要修地藏行;地藏行是慈悲到了極處,愈是苦難的眾生,慈悲心愈重。經本裡面因果說得很多、說得詳細,什麼樣的因行,得什麼樣的果報。果報是性識變現出來的,不是哪一個造的境界叫你去受,沒有這回事情。地獄從哪裡來?自心變現的,就跟作夢一樣,那夢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,不是別人變現出來給你受的,不是。由此可知,我們現前的境界從哪來的?也是自己變現的,沒有人造,世人所謂的自作自受,一點都不錯;十法界依正莊嚴無不是自作自受,這是迷人。覺悟的人,覺悟到什麼程度?明心見性,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也斷了,無明至少也破一品,這不迷,正等正覺,他不需要受。


 


  到這個境界,他的生活狀況怎樣?隨類化身,感應道交,這是菩薩,這是佛,分證位佛;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證即佛,他是真佛不是假佛。既然是真佛,沒有身了,沒有身相,沒有身相他能夠隨眾生之感現相,現相是應。雖現相他沒有受,苦樂憂喜捨都沒有,這是初住以上的菩薩就沒有了,沒有苦樂憂喜捨。但是教化眾生示現有苦樂憂喜捨,那是示現,我們現在講他是舞台表演,表演有苦樂憂喜捨,實際上沒有,那是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。「巧」是什麼?表演得很像,有苦樂憂喜捨;「善」是什麼?真沒有,裡面真沒有,這叫善;外表上裝得有,裝得很像,裡頭沒有。不像我們凡夫,我們凡夫苦,外面苦,裡頭也苦。讀《地藏經》是這個讀法,讀一切經都是這個讀法,你才能得受用。


 


淨空老和尚  九八年早餐開示


 


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

境隨心轉(影片連結)

我們在最近,香港同修送一個光碟來給我看,這個光碟上面寫了四個字「境隨心轉」,其他的字都沒有,我就看一看。結果看的時候,東北有個同修,姓劉, 劉素雲 居士,她得了重病,五十九歲那一年得了重病,紅斑性狼瘡。這個病比癌症還要可怕,根據統計,得這個病很不容易恢復,大概壽命頂多只是半年到一年,那就很不錯了。她得這個病得的很嚴重,醫療沒有效果,好在她學佛了,她用聽經、念佛把生死也看開了,心裡除阿彌陀佛之外,她沒有念頭。這就完全對了,所以她的病好了。連主治大夫都很奇怪,非常驚訝,問她,「妳的病怎麼好的?」「念阿彌陀佛好的。」她一生誠實,沒有打過妄語,這個不容易,這是很難得的德行,不妄語。人真誠老實,所以她講的話人相信,為什麼?這個人一生不講假話,她說阿彌陀佛給她治好的,那肯定就是阿彌陀佛。


 


最後我光碟看完,後面有個日期,二00三年五月四號拍攝的。二00三年到我們現在,八年前了。所以我就想到這個人還在不在?我就請香港同修去打聽,打聽之後告訴我還在,給我一個電話號碼。三天前我跟她通了電話,聲音非常宏亮,她今年六十六歲。我說:你身體怎麼樣?「很好!一年比一年好。」我說:念佛嗎?「念佛。每天看光碟,大概是八個小時到十個小時,最低不會少過四個小時。天天聽經,天天念佛。」我說:「好,妳把地址告訴我,我寄一點光碟給妳,我最近講的《妄盡還源觀》。」她說:有啊!我說:我講過兩次。兩次都有。原來是香港那邊同修都送給她了,我說那好,我就不必再送東西給她。你看,一天八個小時到十個小時看光碟,她心是定的,佛法講三昧,念佛三昧她得到了。她念佛往生,她有把握,一絲毫不懷疑。時候到了,阿彌陀佛會來接我;時候沒有到,大概阿彌陀佛叫我示現給念佛人看看。真的,確實是如此,所以我稱她是個標準的念佛人,念佛人都能夠像她這樣的話,那個個往生。


 


諸位看看這光碟就曉得,妳就知道她老實到什麼程度,真的說起來沒人相信。與生俱來的一個德行,不要錢、不要名,一生對於錢沒有概念。她在政府機關做事,省政府裡面當個處長,是初級幹部。每個月拿的工資多少,妳問她,她不知道。而且她的錢拿到的時候,大家都可以用,喜歡布施,不存錢。一生不要名,老老實實,工作認真負責。除了工作之外,她連她的家都沒想過,兒女找不到工作的時候,照一般人說,她一定能夠在政府機關裡面安插工作,沒有,沒這個念頭。所以別人奇怪,「妳這處長怎麼當的?妳的兒女沒有工作,妳怎麼不能給他安排?」「沒想到」,一點私心沒有。所以自私自利她沒有了,名聞利養沒有了,五欲六塵沒有了。她請客,好朋友,請他吃飯,她自己燒,就一個菜。她說:什麼叫清淨心?簡單就是清淨心。


 


真的,我在台中跟 李 老師十年, 李 老師燒飯是自己燒的,到九十五歲還是自己照顧自己,他身體好,不要人伺候。他吃飯,鍋跟碗就是一個,帶把的鍋,那個鍋也就是碗,洗方便,就洗一個,不要洗兩個。他是山東人,喜歡吃麵食,麵跟菜煮在一起就那麼一小碗。所以他從開始燒飯,到吃完洗乾淨,二十分鐘。一天只吃一餐,你說多簡單!我當時在台中看到,我很羨慕,我也學他。那個時候,我們還用煤油爐子,那個煤煙還很髒;現在用瓦斯、用電,比過去進步太多了。人的生活愈簡單,不求人,人到無求品自高。我一天吃一餐,吃了八個月,我才告訴老師,老師就問我:你感覺得體力精神正不正常?我說:很正常。他老人家桌子一拍,「永久這樣下去,一生不求人。」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吃飯桌上擺這麼多菜,當時大家歡喜,我們也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;我自己要做的時候,一個菜,不會那麼多。我晚上這一餐不吃有十多年了,一天吃一餐的時候,五年。從一餐又恢復到三餐,這是遇到韓館長,我沒有辦法,住她家裡,她說要答應她一個條件。什麼條件?「你一天一定要吃三餐,萬一你身體不健康,我們家裡人擔負不了。」所以我把一餐分做三餐,在以前我吃一餐的時候,一餐吃三碗飯,那時年輕,吃三餐是每一餐吃一碗飯。現在吃得更少了,現在幾乎早晚是半碗,中午也是半碗乾飯,早晚吃稀飯,也都是半碗,成習慣了。愈少愈好,對身體愈健康。


 


這裡頭有個道理,我們知道飲食是能量的補充,身體是個機器,它的活動需要靠能量,能量從飲食來的。可是能量消耗,這是我跟 李 老師做的報告,我說我有這麼一個想法,應當是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,就是消耗在你煩惱上,你的妄想分別執著;實際上我們消耗在勞心勞力,消耗的分量都很少。因為我看到 李 老師的工作量,在一般講至少是五個人幹的事情,他一個人幹五個人的工作,他一天吃一餐。他老人家是九十七歲走的,我們估計他至少會活一百二十歲,九十多歲的人,沒有衰老的相。他怎麼會九十七歲走的?他是食物中毒,兩次中毒,元氣大傷,是這個原因。所以晚年我去看他老人家,每一次去看他,他都提醒我要注意飲食,千萬不要到館子吃東西。這個話,他跟我講過十幾遍,所以我的印象很深刻。


 


就像劉素雲所講的,清淨心從哪裡來?簡單,什麼都簡單,不要給自己添麻煩。待人忠厚,所以人緣好;老成,沒有一絲毫欺騙人的心,勸人念佛。她的功德也不可思議,人家看她那個樣子,得那麼重的病,現在完全恢復,八年了,身體愈來愈好,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。這個關鍵就是她能行,為什麼我們不行?我們對那句佛號不相信,沒有她信得那麼真誠,她是絲毫懷疑都沒有。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,她沒有其他東西,什麼東西都沒有。她說過去她還有個小孫女,現在小孫女也放下了。這就是她五十九歲得病的時候,她覺悟了,她說兒孫自有兒孫福,不必替他著急,不必替他擔心,她想通這一點,所以徹底放下了。她的小孫女那一年六歲,現在過了八年,十四歲了,今年十四歲。這一片光碟應當要流通,應當要多看,把它當作經典來看,讓你從這個光碟裡面看她的行誼,你能夠生起信心。


 


境隨心轉 影片連結:


http://www.buda.idv.tw/download.asp?file_serial_no=3710


 


淨空老和尚開示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107集


戒定真香


戒定真香  謝宛儒醫師主唱


 


  【戒定真香。焚起衝天上。弟子虔誠。爇在金爐放。頃刻。氤氳。即遍滿十方。昔日耶輸,免難消災障。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。】


 


 你看這個名字,什麼叫真香?戒跟定是真香,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就在我們這個年代,早年,不遠!半個世紀以前的事情。我們沒有見到,但是有許多人見到,我們聽他親自給我們講,虛雲老和尚修戒、修定,真修。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,一年剃一次頭,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照片,他的頭髮都很長。你看他頭髮短的,那是一年,剛剛一年剃一次,一年洗一次澡。他的衣領油垢很厚,都黑了,但是真香,一點都不難聞;這是戒定真香,身上放香氣。


 


  另外還有一位金山活佛,民國二十幾年他都在。很可惜那個時候我們年歲太小,不知道。金山活佛一生都不洗澡,身上就穿那麼一件衣服,衣服從來沒有洗過;一生也沒有洗過衣服,也沒有洗過澡,身上有香氣,這是戒定真香。


 


  我們燃起這一炷香,就要想到戒,就要想到定。「香」是表法的,佛弟子無論是在家出家,供佛一定要燃香、要點燈、要供水,這是供養佛菩薩供具裡頭最簡單的三種,其他的省略沒有關係,這幾乎是不能省的。香表什麼?香就是表戒定,看到香、聞到香就要想到戒定。諸佛菩薩是修戒、修定成就的!今天他也是這樣教導我們。


 


  「燈」代表智慧光明,代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。智慧不是自受用的,是他受用的!智慧從哪裡來的?智慧從戒定來的,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。


 


  「水」是表心性。所有一切供具沒有都不要緊,因為現在一般人的生活進入了工業時代,居住的房子(特別是都市)多半居住在公寓。一棟大樓幾十戶人家,大的有幾百戶人家,房子的建築愈來愈矮了。為什麼?為了節約能源。冬天有暖氣,夏天有冷氣,所以房子比較低,房間也比較小,為了節約能源。這麼矮的房子,我們的手舉起來就到天花板了,所以家庭裡面要是供佛,大概都供小尊的佛像,當然不適合燒香。


 


  燒香、油燈、蠟燭都不適合,為什麼?它有油煙,油煙就會染污,房間太小。不像寺院殿堂很大,空氣流通,房子高,那個沒有問題。所以現在在公寓房子裡頭不太合適,公寓房子最好是供水,水非常重要,水代表清淨平等。我們的心像水一樣乾淨、像水一樣平等,表這個意思。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保持清淨平等覺,心只要清淨平等自然就有智慧,覺就是智慧。


 


  供具是表法的,水不是給佛菩薩喝的,要懂這個意思。供杯最好是用透明的,表法的意思就非常明顯,杯子外面看到杯子裡面的水,乾淨。不能供茶,茶有顏色,就不乾淨,要供水。所以懂得表法的意思,常常看到這杯水,就想到我的心要清淨、要平等。從供水裡面,要把表法的意思引申開,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看到水,你口渴的時候喝一杯水,見到水就想到「清淨平等覺」。佛法教學,用這些方法時時刻刻提醒我們,既莊嚴又美觀,裡面的意思非常豐富。


 


  戒定真香。】


 


  這是在燃香的時候。


 


  焚起衝天上。】


 


  這香燃起來,香煙是往上升。『衝天上』,這是希求感應,諸佛菩薩、天神都在我們上面。下面有沒有?有。下面是下方世界,所以這個地方的「天上」,我們要懂得,並不代表的是上方,它也是表法的意思。就像《華嚴經》裡面善財五十三參,善知識都是在南方,哪有這個道理!南,我們住在北半球,北半球南方屬火。南方是什麼?是赤道,是熱帶。北方是寒帶,北方是水,南方是火。火象徵光明,所以它那個南方不是方位,是代表光明。凡是善知識居住的地方都叫南方,方向都叫南方。凡是善知識居住的城市都叫福城。為什麼?有善知識。有善知識這個地方人有福,所以叫福城,表法的意思。


 


  因此這個地方的「天上」,不代表上方,不代表方位裡面的上方,不代表這個。這是表我們最尊敬的上方,我們最尊敬的上方,表這個意思。這個上方是諸佛菩薩所在之處。諸佛菩薩東南西北上方下方,我們在《彌陀經》上念到的,統統都是,用「天上」來表我們的敬意。「焚起衝天上」,祈求感應。


 


  弟子虔誠


 


  依照「繫念法事」修行的人,我們對佛菩薩稱『弟子』,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,是我們的善知識。師、弟子之道就在『虔誠』。印光大師講得很好,「一分誠敬則一分感應,十分誠敬你就有十分感應」。李老師當年傳給我,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習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?我們跟古人比差遠了,不要跟古代,就是中峰國師,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人家?人家也是十五歲,不但是有志於學,他有志於道,比學還高一層。世出世間法,你看到傳記裡面所講的,晝夜精勤!真的是經典裡面所講的勇猛精進,日夜不休息。儒釋道三家典籍他都涉及,根底多麼的深厚。


 


  二十四歲他就開悟了,這個開悟雖不是徹悟,我們一般講小悟、大悟,怎麼知道是大悟?世出世間的典籍他都能夠融會貫通,真正開悟。高峰妙禪師給他印證,他是二十七歲,二十五歲出家。我們沒有辦法跟人比!自己要知道慚愧,要知道奮發。中峰國師為我們指出,修行不得力毛病出在哪裡?他說得很好,但是裡頭最重要的是「不知道生死事大」,這是許多因素裡頭最重要的,把這樁事情忽略了!所以沒有古人那種真誠心在學道。這就是印光大師講的你沒有誠意,你怎麼能有成就?沒有誠意;不知道生死事大;再其次,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不肯放下,這是大障礙!


 


  我常常勸勉同學,我們每個人,特別是現代人,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我講這十六個字。這十六個字你要不是真的放下,中峰國師說得好,不但要真放下,要放得乾乾淨淨,一絲毫都不能留,他老人家的標準在此地;只要有一絲毫,你就很難有成就。徹底放下,我們這個菩提道上才能有一些進步,這些障道的根本你不拔除,永遠摒棄在佛門之外,你沒進門!


 


  我們自己真的要常常想想,天天反省,為什麼放不下?要是照中峰禪師這個說法,我們換句話說,就是貪生怕死。貪生,大師的意思講,你生不了;怕死,死你不能避免。真正肯放下,生死就了了,然後慢慢再求通達佛法。所以這「虔誠」兩個字非常非常重要,你要有誠意。這個時候你點在香爐裡頭,香燃在香爐裡頭。


 


  爇在金爐放。】


 


  頃刻。】


 


  是很快。


 


  氤氳。】


 


  是形容香煙彌漫。香燒起來之後,這檀香,一般都是講檀香,香煙彌漫。


 


  即遍滿十方。】


 


  前面我講的「焚起衝天上」,「天上」是『遍滿十方』,所以天上是我們最尊敬的,「方」,十方三世諸佛菩薩,天上是表這個。下面這是舉一個公案:


 


  昔日耶輸,免難消災障。】


 


  耶輸陀羅,釋迦牟尼佛的妃子。為什麼取這個?戒定。釋迦牟尼佛決定要出家,他的父王跟他講,你要給我留一個後代,你才能出家。你一出家之後,我們這個家族不就斷掉了嗎?釋迦牟尼佛當時指著他的妃子耶輸陀羅說:她已經懷孕了。耶輸陀羅聽了這個話嚇一跳,她真的就懷孕了,六年,羅睺羅出生。所以當時很多人懷疑羅睺羅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。耶輸陀羅哪有在丈夫離開六年之後,她怎麼生個小孩了?所以毀謗、批評,種種謠言,非常難堪。


 


  耶輸陀羅就發誓,抱著這個小孩,如果這個小孩真的是釋迦牟尼佛的,是他的兒子,我們母子倆個跳到火坑裡面,應該不會燒死。她就這樣做,果然在大火裡面母子兩個安然無事,於是大家就相信了,一切謠言也止息了。戒定真香!所以『耶輸免難消災障』。國王,他的父王也相信了;這個家族,這個王族,外面的臣民,全國看到這個情形,大家都沒有話說。這是羅睺羅尊者出世的一段故事。這是戒定的感應。後面這是三稱:


 


 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。】


 


  『南無』是梵語,是皈命、皈依的意思。『香雲蓋』是比喻香煙在空中結成寶蓋。『菩薩』覺有情,『摩訶薩』是大菩薩。「香雲」,香雲表戒定,戒定覺悟一切有情眾生,取這個意思。「香雲蓋」是不是菩薩?香雲蓋就是菩薩,只要真正能覺悟眾生,眾生因他而開悟,他就是菩薩。菩薩沒有形相,沒有一定的形相,如來也沒有一定的形相;化身在有情眾生,化身在無情眾生,不可思議的境界。這是這一首香讚的大意。


 


恭錄自淨空老和尚開示 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


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

老和尚 敬勸 淨宗同學


淨空老和尚 敬勸 淨宗同學


 


深信切願 求生淨土


・ 信是先信自己本來是佛         ・ 本性本善
・ 次信阿彌陀佛釋迦如來         ・願是願離娑婆
・ 欣慕極樂 如子憶母 必欲往生


 


發菩提心 不為自己


 (菩提心: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)


 


堅決修學 成就三根(弟子規、太上感應篇、十善業道)


 


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


 


一心唯求:救度全球苦難眾生


      釋迦如來正法久住


      往生淨土親侍彌陀


 


每日定課


1.      恭誦大乘無量壽經一部


2.      禮佛三百拜


3.      一向專念『南無阿彌陀佛』或『阿彌陀佛』三千至一萬聲


4.      一切時處  力修六和敬


 


 


以此功德迴向


一切眾生 身心健康 家庭幸福 事業順利
國家領導 政躬康泰 國運昌隆 風雨以時

災厲不起 崇德興仁 社會安定 世界和平

一切從我心行開始


 


二Ο一Ο年五月十日



:1. 不能完成當日功課者,可自行於佛前稟明日後補齊;
  2. 拜佛可視個人體能量力而為


 



 



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

佛寶讚


佛寶讚   謝宛儒醫師主唱


 


佛寶讚無窮。功成無量劫中。巍巍丈六紫金容。覺道雪山峰。眉際玉毫光燦爛。照開六道昏蒙。龍華三會願相逢。演說法真宗。】


 


佛法僧,稱為三寶,是真正的三寶,因為世間財寶只能解決我們這一生的問題,不能解決生生世世的問題,更不能解決六道生死輪迴的問題。輪迴之外,還有問題,不能出離十法界的問題,不能證得無上菩提的問題,這問題多了!但是這三寶是真的寶,絕不是世間財寶能夠相比的。為什麼?它能夠解決六道生死問題,它能夠解決十法界的問題,它能夠幫助我們證得究竟佛果的問題,這才叫珍寶!


 


我們要問一問,能不能解決我們現實生活上問題?答案是肯定的,當然!為什麼?六道裡面這是小問題,無上菩提是大問題,大問題都能解決,小問題還算什麼!很可惜,世間許許多多人迷而不覺,把這個三寶忽略了。這三寶不在外面,在自性。佛寶是自性覺,法寶是自性正,僧寶是自性淨,覺、正、淨三寶,覺正淨是性德。所以三寶不在外面,沒有人求不到,真的是有求必應。到哪裡求?向自性當中求。


 


世尊把這些理論告訴我們,求的方法也告訴我們,三寶現前之後的境界也說得很詳細、很明白。那個境界就是華藏世界、極樂世界、一真法界。所以唯有三寶能幫我們轉迷為悟,轉凡成聖,轉娑婆為極樂,轉穢土為淨土,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,這才是真正的寶!我們現在先看第一段,第一段是讚佛:


 


  【佛寶讚無窮。】


 


  這一句意思雙關,有自性的『佛寶』,有事相上的佛寶。事相上的佛寶,舉最近的釋迦牟尼佛。為什麼?他要不出來示現作佛,教導我們覺正淨真實法,我們永遠不會知道,沒有人能說得出來。所以這個地方的讚佛,自性佛跟事相上的佛統統都包括了。『讚無窮』,體性無窮,事相上也無窮。


 


  【功成無量劫中。】


 


  「功」,這從事相上講,修行的功夫。佛是從人修成的,要修多久?修無量劫,不是短時間。我們一看,無量劫太長太長,往往把我們修學的心嚇倒了:無量劫,那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就?大乘教裡面佛說,不但時間是假的,空間也不是真的。時空從哪裡來的?是從我們妄念當中產生的,不是真實的。如果你要是轉迷為悟,無量劫就變成一剎那;要是迷而不覺,一剎那就變成無量劫。世尊在大乘教裡面,對這樁事情講得很多,尤其是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讀到的,迷而不覺,確實是無量劫;覺而不迷,一念頓超。這個事情,難!難在哪裡?難在我們不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難在這個地方。什麼時候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『功成無量劫中』,你就成就了,無量劫就沒有了。誰做到了?釋迦牟尼佛做到,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。


 


  巍巍丈六紫金容。】


 


  『巍巍』是形容高大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身高一丈六尺。一丈六尺在我們想像當中很高,差不多有現在我們兩個人這麼高。那不變成巨人了?實際上,古印度那個時候的度量衡跟我們現在不相同。諸位要看看弘一大師《律學三十三種合刊》,這裡面有一篇叫做「周尺考」。周朝時候人用的尺,一尺大概只有我們現在的六寸的樣子。這麼一看我們就想到,這是很合理的。釋迦牟尼佛個子是很高,大概像我們現在(我們現在講公分),應當是一百八十多公分、一百九十公分的樣子。是比一般人個子高,但是很正常。並不是像我們現在的尺,一丈六,那就太高了。


 


  佛的身體膚色,皮膚的顏色是紫金色,所以這一句是讚歎,讚佛的身色,「巍巍丈六紫金容」。這種相好從哪裡來的?一個人的心好、思想好、言行好,把自己的身色可以隨自己的意念來轉變。我們這個世間人認為這樣的身體、身材,這樣的膚色,是我們人間最尊貴的,世間人看相的講貴相。佛每一種相都是貴相,都是世間人非常羨慕,非常喜愛,希求而求不到的相,佛統統具足。然後佛告訴我們,相好是果報,果必有因,修什麼樣的因,得什麼樣的果報。你看現身說法,教我們要得好相,你好好修行。


 


  相隨心轉,身體、體質也隨心轉,這個轉變是非常快速。至於山河大地、環境隨心轉,那個功力要更高。我們如果把這個功力分三等,上上等的,你居住的環境、風水都轉了,中等的,體質轉了,下等的,相貌轉了,所以轉相貌是最容易的。相貌一轉,你應當就有信心了。從此之後,決定不起一個惡念,決定不起一個不善的心,慢慢的你能轉身體,又能轉境界。


 


  到轉境界的時候,連人事環境都轉;人事環境是惡人見到你的時候不起惡念。這個在現代科學裡面都講得通。我們中國人講氣氛,外國人講磁場,你的磁場,在佛法裡面講光。我們常常在經上看到,佛光普照;佛法裡面講的光,就是中國人講氣氛。你的氣氛非常慈悲善良,惡人進入到你的氣氛裡面去,他受感動,惡念能暫時不生;在你的光(就是氣氛)攝持之下,他不會起惡念。離開你這個場所的時候,他可能惡念又起來,但是在你的氣氛籠照之下,惡念不能生起。這是一般常識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
 


  所以我們真正明瞭,希望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,要在心行上下功夫,那叫真功夫。你在經教文字上下功夫,如果不能落實,那個沒有用處,轉不了境界。從前李老師常講,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。你學了經教,講經說法,頂多是你培一點福德,福德邊事,不是功德;功德能了生死,能解決問題。功是什麼?落實才叫功夫,不落實不是功夫,沒有真功夫,修一點福。這個福報就是所謂三界有漏福報,為什麼叫有漏?你煩惱習氣沒斷,就是有漏。你修福,煩惱習氣沒斷,這叫有漏福報。下面一句:


 


  覺道雪山峰。】


 


 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修行。前面一句講果,果報,果必有因,因是什麼?因是修行。『雪山』就是喜馬拉雅山,這個地方是做比喻。『覺道』就像雪山的頂峰一樣。這一句就是說明他老人家修行證果,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,用雪山來比喻,雪山是最高峰,釋迦牟尼佛修成了。再看下面一句:


 


  眉際玉毫光燦爛。照開六道昏蒙。】


 


  自己成就了,就要幫助眾生。前面是自己修行證果,自己證果之後,要教化眾生。『眉際玉毫』,三十二相之一。我們常常在經上看到,佛放白毫光,毫光裡面有化佛、有化菩薩。「光中化佛無數億,化菩薩眾亦無邊」,我們在讚佛偈裡面念到的,白毫放光。「眉際玉毫」,就是通常講的白毫,白毫放光。


 


  『照開六道昏蒙』,這一句話就說明諸佛如來因六道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應化到六道裡面來,教化一切眾生。應化的理非常深,我們無法了解;應化的事非常玄妙,不可思議。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,佛自己絕對沒有起心動念,現什麼樣的身形,沒有。佛要起心動念,那不變成凡夫!凡夫才會起心動念。我們今天參加個什麼宴會,先起心動念,我今天要怎麼樣打扮?穿什麼樣衣服?凡夫起心動念,佛菩薩不會。連阿羅漢應化在世間,都不起心、不動念。


 


  不起心,不動念行嗎?行。我們現在很清楚了,你看那個水結晶,水起心動念嗎?沒有,自自然然的應。我們是眾生,我們給它的感,我們寫上文字貼在玻璃瓶上,這是用文字來感;或者用音樂,音聲來感,你看它的回應。我們是有意思,起心動念有意思,它沒有,它應得很自然,感應道交的道理!所以六道眾生有求,這就是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這個原理就是「一切唯心造」。我們今天這個唯心造,我們要求,我們求佛菩薩,佛菩薩就有感應。


 


  「一切唯心造」是最高的(用世間的話講)真理。這一句話我們究竟能夠體會多少?怎麼個解讀?太難了!不能錯解。錯解,你的過失就大了!遍法界虛空界,現在科學家講無限的空間維次,不離唯心,全是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你要問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現在怎麼辦?我們是在迷,不是在悟;迷還是唯心,悟也是唯心,但是我們今天在迷而不悟。迷而不悟,我們在六道裡頭要受盡苦頭。作夢是唯心,有人天天做美夢,很快樂;有人天天做惡夢,都是唯心。那你要知道,我們現在天天做惡夢,佛菩薩天天做美夢。怎麼樣把我的惡夢轉變成美夢?你不求佛菩薩幫幫忙,你做不到,你不曉得怎麼樣轉變。所以,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大,恩德在其中。


 


  我們有求,這就是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誠心誠意的求,感應很靈,誠則靈。所以大乘經裡面字字句句決定不能夠錯解,決定不能夠誤會。錯解、誤會,那你還要繼續搞六道三途,不知道到哪一劫,你才能夠回頭,才能覺悟。所以要用真誠心、恭敬心求法!佛菩薩、善知識的教誨,我們要真正懂得他的意思,如果有疑惑要問。中國佛教史上,趙州八十猶行腳,八十老翁了,還到外頭行腳,為什麼?疑惑沒有斷,要親近善知識,到處請教,斷疑生信,然後功夫才得力。


 


  現在人麻煩在哪裡?有疑惑他不肯問,好像問很丟面子,很不好意思。讀經、聽經往往曲解其義,這就是不好學、不虛心。縱然有人也請教,請教得很隨便,善友對你的開示,你不能體會。這是什麼道理?印光大師說得很好,你沒有懂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兩分誠敬得兩分利益」。學生向老師請教,老師的答覆很多人聽。這個學生提出的疑問,可以說是一般大家共同的疑問,老師答覆了之後,學生那麼多人聽,有人開悟了,有人依然不懂。每個人聽了老師的說法,各人悟的不一樣,決定沒有兩個人覺悟的是相同的。什麼原因?每一個人對老師心態不相同。那就是印光大師講的,十分恭敬,這個人得到的利益是十分,一分恭敬,他只得一分,不一樣。


 


  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,蓮池大師。蓮池大師在年輕的時候,好學。那個時代有一位善知識,遍融法師,這在《高僧傳》裡頭都有。他非常仰慕,去親近遍融法師,到他那個山下,他就開始三步一拜,他不是走上山去見遍融法師,他是拜上去。三步一拜,一直拜到大殿,見遍融法師。當時出家在家的人很多,都在遍融法師身邊。看到蓮池這樣恭敬,拜到老和尚座下,求老和尚開示。老和尚說什麼話?


 


  遍融法師只講了一句話:你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!旁邊的人聽了之後,都笑,笑什麼?笑這個人,這麼虔誠一步一步拜上來,老和尚對他並沒有什麼妙法傳給他,這句話老生常談!常常講,大家聽了都耳邊風。蓮池大師一生成就,成為淨宗一代祖師,他自己講,就是得力於遍融法師這一句話提醒了。這就是印光大師說的,他十分誠敬,所以這句話對他來講,十分利益。老和尚旁邊這些人常常聽,聽成耳邊風,他們沒有恭敬心,所以不得利益。


 


  老和尚並沒有祕密傳他,大庭廣眾之下說,為什麼他得利益,別人不得利益?這個地方你就能曉得。真的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天天在老和尚身邊,對老和尚並沒有恭敬心,什麼利益都得不到;遠方來的一個人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這樁事情好好去想想,然後回光返照,我自己學佛為什麼不得利益?我再告訴諸位,章嘉大師的學生多,方東美先生學生也多,李炳南老居士的學生更不必說,這麼多學生當中,有成就的幾個人?什麼原因?對老師的心態不相同。


 


  古人講,尊師重道。尊師重道不在形式上,是在心行。你聽了老師的教誨,真幹,你就能得利益;聽到老師教誨,不能把它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,沒有用處,你什麼利益都得不到。你落實一分得一分利益,落實兩分得兩分利益,落實十分,你得圓滿利益,沒有別的。所以,成佛之後,就應眾生之感,教化一切苦難眾生。「六道昏蒙」,沒有智慧,迷惑顛倒,真的是迷而不覺,邪而不正,染而不淨,六道眾生。


 


  龍華三會願相逢。】


 


  前面講釋迦,這『龍華三會』講彌勒。諸位常常念《無量壽經》,在這裡你一定能體會到。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把將來弘法利生的使命付託給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將來要從兜率天下降到人間來,示現成佛。「龍華三會」,就是彌勒佛弘法的大會。凡是在釋迦牟尼佛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這個法運一萬兩千年當中修積善根的人,在世尊法運裡面沒有成就的,將來在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都會成就。換句話說,因,是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會裡頭種的,果,要在「龍華三會」就現前。所以許許多多人聽到經上這麼說,大家都求生彌勒淨土,希望將來在彌勒菩薩會上證果,證阿羅漢果、證辟支佛果、證菩薩果,這不錯,也很難得。


 


  演說法真宗。】


 


  這個『法』,『真宗』是什麼?「真宗」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換句話說,將來彌勒佛出世,怎樣把釋迦牟尼佛因地上種的善根的這些人讓他們成就,用什麼方法成就?依舊是講淨土法門,依舊是講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、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教導大家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麼成就的。「法真宗」,我在講《無量壽經》的時候就說過很多遍。彌勒菩薩將來成佛,講什麼經?講什麼法門?還是淨土三經是最主要的。


 


  由此可知,這樣念佛往生,到彌勒會上再往生,相差五十六億七千萬年。我們是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再念佛往生,還是現在念佛往生?這個帳你會不會算?彌勒會上怎麼成就的?依舊是念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現在念佛往生的,到彌勒會上再念佛往生的,你現在往生的就變成老大哥,你超前太多了,他們落在後面。落在後面也不錯,只要能去就不錯了。這個讚頌含的意思很深、很廣,就看你怎麼個悟了!你要是真正悟了,現在努力,趕快往生極樂世界。


 


 我們要大徹大悟!這個大徹大悟不是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是這一生當中決定要往生,這個機會不能錯過。一錯過之後,你將來就是再遇到彌勒菩薩,也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,這個時間真的太長太長了!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,李老師常講,你難免流轉六道,六道裡頭(特別是三途)苦難有得受。


 


恭錄自淨空老和尚開示 三時繫念法事全集


法寶讚


 


 


法寶讚   謝宛儒醫師主唱


 


【法寶實難量。如來金口宣揚。龍宮海藏散天香。覺者誦琅函。玉軸霞條金寫字。似排秋雁成行。昔因三藏取來唐。萬古為敷揚。】


 


【法寶實難量。】


 


  「量」是度量、是思量。換句話說,『法寶實難量』,就是實實在在不可思議。我們不要看別的經論,就是現在我們讀到的這個三時繫念法事,你看看《彌陀經》、往生咒,裡面的讚佛、發願、開示,就看這麼一點點已經不可思議。何況一大藏教,實實在在難思難議,不可思議。


 


  如來金口宣揚。】


 


  『金口』是稱讚,從事相上來看,佛是身金色,佛身是金色的,所以我們說他的面孔是金面,說他的口是金口。要從理上來講,七寶裡頭,金為什麼大家這樣重視它?就是金不變,其他的譬如銀,它會氧化,會變成黑色的。唯獨黃金在任何狀況之下,都保持它的本色,不會變色,這是金屬裡頭,大家寶貴的。「金口」就是如來所說的永恆不變,「金」有這個意思,表這個意思。這一切法是「如來金口宣揚」的。


 


  龍宮海藏散天香。】


 


  世尊當年說法,說完了之後,大龍菩薩把它蒐集起來,藏在他的圖書館裡面,龍宮,藏在龍宮裡面。這是指什麼?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釋迦牟尼佛示現初成佛道,在菩提樹下,定中所說,時間不長,二七日中,有的地方講三七日中。換句話說,就算三七,才二十一天,佛在定中講的。凡夫無分,不能參加如來定中法會,所以參與法會的大眾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我們常講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真性,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參與華嚴法會,聽佛講《華嚴經》,到如來定中去。也就是說,十法界裡面的人沒分。


 


  我們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看到許許多多的天眾、神眾,怎麼他們也參加了?要知道,那些雜神眾是諸佛、是法身菩薩在九法界裡頭示現的,他不是真的凡夫,他真的凡夫,他怎麼能參加這個法會?所以神眾裡頭,也有佛菩薩應化在其中,那些應化的,他能夠參加;他參加,等於說代表這一類的眾生。不是凡人,全是法身菩薩。


 


  佛在這麼短的時間,講了多少?講得太多太多。佛滅度六百年,龍樹菩薩出生,龍樹是初地菩薩,他到龍宮裡面去,看到了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多少分量?他說「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」,我們這個世間沒有人能夠讀得盡。再看看有沒有簡單的?好,再看到中本,還不是我們這個世間人能夠承受得了的,就是分量太多太多。最後講到,有沒有最簡單的?大龍菩薩等於說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目錄提要拿給他看,就像我們《四庫全書》,你們現在在講堂看到《四庫全書》,現在是精裝本,縮小了,一千五百冊。它有最簡單的《總目提要》,《總目提要》是精裝五冊。這一份東西是紀曉嵐編輯的,每本書,書名、什麼人著的、在什麼年代著的、內容說些什麼,簡簡單單做個提要。這個東西從前給乾隆皇帝看的,乾隆皇帝沒有時間看那麼多書,所以他要曉得每一本書講些什麼,特別編一個提要給他。


 


  我們今天讀的《華嚴經》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目錄提要。你才曉得世尊在定中,定中的時間,跟我們現在時間,諸位曉得要有時差。大乘經上常講,一念可以展開為無量劫;無量劫,可以把它濃縮成為一念,念劫圓融。所以佛能夠在一念之間,講無量無邊的佛法,就變成無量劫,這是『龍宮海藏散天香』,大龍菩薩收在龍宮裡頭。龍樹菩薩傳出來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十萬偈,四十品,是屬於目錄提要。


 


  覺者誦琅函。】


 


  唯有真正覺悟,才好學、才喜歡,喜歡受持讀誦。『琅函』,現在也沒有人懂,「琅函」是什麼?古時候收藏書本的函套。現在如果諸位看到古裝書,外面它有函套把它保護好。這個意思就是講經卷,用現在話講的就是經本。


 


  玉軸霞條金寫字。】


 


  在從前,經本,最早的經本是寫在絹上面的,跟現在畫畫一樣,所以稱為一卷一卷。這一卷經寫完之後,把它捲起來,當中有軸,這個軸是用玉做的。用最好的絹,這是對於經典的尊重,把經典看作無上的珍寶。這是古時候經卷的,我們用現在話講裝潢,最華貴的來裝潢經典,字用金寫的。現在你要看到這個樣的經卷,有些博物館裡頭有,有金寫的、有銀寫的,用金銀寫的。


 


  似排秋雁成行。】


 


  這一句是指的梵文,也可以說之為書法寫得非常好,書法精良、整齊。梵文是橫寫的,到我們中文是直寫的。西藏的文字是直接從梵文文字變體過來的,就像日本的文字是從中國學去的一樣,他們把它改變了,這個關係非常密切。我們今天到日本,實實在在講,就像在中國沒有兩樣,言語雖然不通,文字都能看得懂。它每一條街的街名我們都會懂,我們讀的聲音不一樣,但是文字我們認識,意思懂得。這一句我們現在把它解釋為整齊,字體工整、整齊,這都是對於法寶的尊重。


 


  昔因三藏取來唐。】


 


  這個『三藏』,大家一看到這一句就想到玄奘法師,唐三藏。實際上這句話意思很廣,中國過去到印度去取經、學習的法師很多,印度的高僧大德帶了佛像、經卷到中國來的,也不少。那個時候,這些翻經的法師都稱為三藏法師。佛經是從漢朝,後漢正式傳到中國,傳來就開始翻譯,而翻譯量最大的是唐朝。所以在唐朝的時候,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都建立了,可以說印度佛法很完整的移植到中國來。唐朝的時候可以說是非常圓滿的移稙過來,而且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,影響非常廣大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許許多多的術語都是佛教的。所以趙樸初老居士曾經說得很好,他說如果我們捨棄了佛教,我們就不會說話了。他說這個話是真的,但是說這個話懂得的人不多,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許許多多術語都是出自於佛經上的。


 


  萬古為敷揚。】


 


  這就是代代相傳,流通萬世,廣利眾生。這是法寶讚裡面的大意。


 


恭錄自淨空老和尚 三時繫念法事全集


僧寶讚



 


僧寶讚  謝宛儒醫師主唱


 


【僧寶不思議。身披三事雲衣。浮盃過海剎那時。赴感應群機。堪作人天功德主。堅持戒行無違。我今稽首願遙知。振錫杖提攜。】


 


  這一段的讚頌給我們的感想最為深刻。因為現在我們在形象上來說,是居『僧寶』的地位。我們是不是稱得上為一個「僧寶」?我們有沒有常常做這樣的反省!古人說得好,說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,我們有沒有認真的去思惟過?既然發心出了家,就要好好的去辦出家人的事業,出家人是什麼些事業?這讚頌裡面都說清楚了。我們要自己問問,我們有沒有做到?


 


  前面跟諸位略說「僧」的大意,僧是個和合的團體,四個人以上稱之為僧、僧團。我們在皈依三寶的時候,念誓詞「皈依僧,眾中尊」!眾是團體,僧也是個團體,這個團體在世間所有團體裡面最值得人尊敬,尊就是尊敬的意思。為什麼他值得人尊敬?因為他是和合僧團。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「六和敬」。六和敬「見和同解」跟諸位說過了,「戒和同修」,戒律重要!最低限度要落實《沙彌律儀》,十戒二十四門威儀。我們居住在一起依眾靠眾,互相的勉勵,互相警策。看到同學不如法,我們如法不如法的標準就是十戒二十四門威儀。


 


  實在有做不到的地方,為現實環境形式所逼,沒有法子做。譬如「不持金錢」這一條戒,在現實的環境裡面做不到,你出門,現在人出門不帶錢行不通。在佛教的國家,行!像泰國、緬甸、斯里蘭卡,這些是佛教國家,出家人不要帶一分錢。為什麼?你有困難,周邊的人都會幫助你,都會供養你,你不必操心。除了這些國家之外,一般社會大眾不願意供養你。你坐車得要買票,你沒有錢,人家那一張票不會供養你,逼著你身上非帶錢不可。真正要做得很清淨、很圓滿,不得已也有個辦法,你出門的時候,有在家居士陪你。你身上確實不帶錢,需要用錢的時候,他幫助你,這個行,這在古時候戒經裡頭也許可。那是做得很清淨,也是應該的。出家人最好不要一個人單獨行動,行動一定是兩個人以上、三個人以上,這樣才如法,避免譏嫌,佛想得很周到!


 


  所以,我們看到「僧寶」這兩個字生慚愧心。慚愧有什麼用處?最要緊的是改過自新。我要向這個標準去努力,我希望早一天能做到。今天在這個世間修行不是容易事,什麼原因?外緣不好。佛法因緣生,古時候的道場都是十方道場,沒問題!你只要是出家人,哪個地方道場都可以掛單,都可以跟大眾在一起修行、生活。現在許許多多道場都是子孫廟,你跟他沒有關係,他不接待你,他一餐飯也不招待你。你必須跟他們的常住熟悉,是朋友,這個還可以,人情佛事。真正如理如法修行的道場太稀少了!中國、外國都一樣。所以,如法的見不到,不如法的就自然變成如法了,這是個很悲哀的事情。


 


  所以從前黃念祖老居士常講,古時候佛門裡面修行成就的順序,比丘第一,修行、開悟、證果,往生的最多。其次比丘尼,再其次在家優婆塞,最後是優婆夷。現在末法,顛倒了!真的顛倒了,現在修行開悟、證果的沒有了,真正念佛往生的,五戒十善能夠還修得不錯的,念佛往生的最多的是在家優婆夷,其次的在家優婆塞,再其次的,他說是出家女眾,最後的是出家男眾。我看現在出家男女眾已經差不多了,很不容易成就。


 


  我們在這幾十年當中,沒有被這些習俗染污,依舊還能行在道上,這什麼原因?我跟同學報告過,師承有關係,得力於老師的教誨。離開老師之後得力於經教,沒有一天離開經教,經教是真正皈依處。我學佛五十二年,在講台上四十五年,這幾十年當中經過許許多多的風浪、災難,沒有受影響。什麼原因?你應當要知道,這是真正想成就,應當要學習的。我的經歷,跟我久的人你們都看到,一次挫折、一次打擊,消業障、增福慧,境界提升。決定不能隨順煩惱,決定不能夠怨恨別人。如果有這個念頭起來那個麻煩大了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世出世間聖賢都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。


 


  解怨釋結不是在對方,是在自己內心,自己內心裡面的怨結把它化解,以真誠、恭敬、清淨、平等待人,你自己才會有進步,才能成就道業。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,永遠記住蕅益大師的教誨,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。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裡面沒有善惡、沒有是非,是平等的、是清淨的。是非、善惡從哪來?是自己內心。所以要從自己內心把是非善惡化解掉,這是真正修道人,真正成就「僧寶」。別人不持戒,我自己要持。持戒也不是個容易事情,最低的十善五戒、《沙彌律儀》,這是在家出家都可以學習的。


 


  持戒修定,受持大乘經教。佛教給我們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演是做到,把我學習的統統落實做到。做給社會大眾看,這就叫演,演戲、表演;除了做到之外,有人來問,要講解給人聽,這就是「說」。這是出家人本分的事業,釋迦牟尼佛做給我們看!他老人家一生,示現大徹大悟之後,就開始教化眾生,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。這個三百餘會,從前講會,現在講活動;換句話說,釋迦牟尼佛辦大型、小型的活動(教學活動),辦三百多次。


 


  像我們現在學院在此地,我們的活動一年辦四次。我們一次是七個七,就是七十天,春夏秋冬,每一季辦一次;從前的術語叫「會」,我們現在叫活動。我們這邊的活動是辦佛學講座,解行並進。我們的行門是念佛,執持名號。解門,我們開一些科目專修專弘,一門深入,成就自己的戒定慧。不雜修,決不好高鶩遠,老老實實,這個功德真正不可思議。影響面愈廣,時間愈長愈不可思議。所以總得要發心,給佛法修學人做個好樣子。


 


  現在社會上許許多多人對佛法產生嚴重的誤會,什麼原因?做出的樣子不好,不是佛法不好,他沒有去做,打著佛的招牌,思想、言行與佛法完全相違背。一般人沒有深入研究佛法,看到你這形象,就毀謗了整個佛法,你的罪多重!如果你做得好,讓社會大眾看到歡喜讚歎,他讚歎你,就讚歎整個佛法,你的功德多大!所以『僧寶不思議』,這個不思議在今天來看是雙關語。做得如法,你的功德不可思議;做的不如法,你的罪報不可思議。


 


  『身披三事雲衣』,這一句是講的袈裟,代表出家人。這個「三衣」,五條衣、七條衣,九條以上到二十五條都叫做大衣,就是佛門的大禮服;七條是常禮服,普通的;五條是工作服。世尊當年在世,全部的財產就是三衣一缽,還有一個具,具做什麼用的?晚上睡覺舖在底下的。睡覺蓋的,蓋的就是三衣。因為佛出現在印度,印度是屬於熱帶,三衣足夠了。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,中國是溫帶,往北方逐漸接近寒帶,所以它有春夏秋冬,這個三衣在中國沒有辦法保暖。佛法確實重實質不重形式,永遠是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所以佛法傳到中國,中國人還是穿自己的服裝。


 


  三衣,三衣搭在我們自己衣服上面,你看我們現在穿的這個叫海青,海青是中國衣服。現在出家人我們所穿的這個衣服,是明朝時候一般老百姓穿的衣服,我們穿的是明朝的服裝。海青是禮服,寬袍大袖子,這個禮服是漢朝時候的,佛教是漢朝傳到中國來的。出家人跟在家人差別在哪裡?在家人禮服的領子、袖口繡花。你們看到舞台表演,中國唱平劇的、崑曲的,你都能看到他們的打扮,戲裝,那個禮服是海青,但是它繡的有花紋。如果是作官的,他裡面繡的有花紋。那是什麼?是他的階級,顏色裡面的花紋代表他的身分。出家人素色的完全沒有花紋,差別在此地。民間百姓領子也繡一點花紋,很簡單的花紋;出家人什麼都不繡。


 


  所以我們的三衣,披在身上這個咖啡色的,這是三衣。我們披在自己服裝的上面,只有在行禮的時候,活動的時候,我們的活動是講經要穿,要搭這個衣。聽經也要搭這個衣,這是表示恭敬。在家居士如果受過菩薩戒的,也要搭衣,菩薩戒搭縵衣。縵衣就是沒有這一條一條格子的,在家居士菩薩眾。「雲」是比喻,這個衣確實是一塊布,不像我們中國衣服有領子、有袖子,它沒有,就是一塊布,展開來真的像一片雲彩一樣。「身披三事雲衣」,這就是現出家相。


 


  『浮盃過海剎那時』,這是一個故事。說的是南北朝時代,也就是東晉時代一位出家人,杯度和尚,這個出家人《高僧傳》裡面有,《神僧傳》裡頭也有。他確實顯過神通。過海,他不是坐船,他用一個杯子,踏在杯子上就過海了。好像達摩祖師用一根葦草,竹葦渡河,這都是示現神足通。我們知道,有神足通的人,在小乘至少是三果以上。阿那含、阿羅漢有這種能力。諸位要看要查這個資料,《高僧傳》有,《神僧傳》裡頭也有,也有一些「山誌」裡頭也有。他圓寂在東晉時代,也是南北朝時代。公元四百二十六年,帝王年號,我一下記不得了。我記得公元,公元是四百二十六年九月,他過世的。葬在現在南京,有個地方叫覆舟山,葬在這個地方。他曾經在中國許多省分,到處遊化四十多年,跟他學習的人很多,在當代是一位了不起的高僧。


 


  我們看他這種行持,你就曉得他的戒行清高,所以僧寶就舉他來做例子。香港九龍青山有個青山寺,杯度和尚曾經在那邊住過。這個「浮盃過海剎那時」,是不是那個時候現神通的?因為九龍對面到大嶼山,到香港島都是過海,他是不是在這個地方顯的神通,我們就不得而知。但是確實有這樁事情。我到青山寺去參訪的時候,這些古蹟還都在,這是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,去參訪杯度和尚的古道場。現在香港這些年發展的非常快,七七年那個地方是荒郊、鄉下,沒有人去的,我們記得走了很遠才走到。現在高速公路修築,從前大概是兩個半小時的行程,現在好像半個小時到了,這高速公路。舉他,這是個僧寶,是我們的榜樣。


 


  『赴感應群機』,「感」是信徒的禮請,信徒請法師講經說法,沒有拒絕的。出家人本分事情就是這個,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,「赴感應群機」。世尊也是這樣的,足跡遍五印度,哪裡請哪裡去,遊化人間。但是在中國有很多祖師大德不出門,住在這個山,一住住幾十年不下山的。跟釋迦牟尼佛示現的不一樣,有沒有違背世尊教誨?給諸位說,沒有違背,這是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中國人,中國的社會對於師道非常尊重,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。不像佛法裡面大乘菩薩,菩薩作不請之友,你不請我就來了。中國人對師道非常尊重,所以出家人要想成就,先要定下來。


 


  遊化的人,在中國是兩種人,一種是自己道業沒有成就,出去參學,成就自己的定慧,然後你才能教化眾生,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。參學回來之後,他會選擇一個有緣的地方住下來,這一住可能一生都不出門了。像我們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,他出家的時候是跟道安法師,道安是他的剃度師,也是他的傳法師。道安大師圓寂之後,他選擇江西廬山,在廬山建念佛堂。召集志同道合,都是喜歡念佛求生淨土的,都是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專求往生,一百二十三個人。以虎溪為界,不出這個界限,一生不下山,心是定的,不跟外頭接觸。有信徒到這個地方來朝山,可以,來請教可以;沒有請法師出去的,沒有。


 


  以後中國各個宗派的祖師大德,幾乎都是這樣的。住在一個道場,心是定的。他在這裡面教學,你想來學,你到他道場去學,形成各個宗派的祖庭。像華嚴的杜順、雲華、賢首、清涼,清涼住在五台山,專門學習《華嚴》,講解《華嚴》,註解《華嚴》,依《華嚴經》修行。天下喜歡學《華嚴》的,你到五台山去學,五台山好比是一個「華嚴大學」,變成專宗。想學《法華》的到天台,浙江的天台,智者大師在那邊教化;想學「法相唯識」的,長安大慈恩寺窺基法師;想學戒律的,終南山道宣律師。這些人住在一個道場、一個深山裡面,不出來的。


 


  杯度和尚好像沒有一個自己固定道場,哪個地方禮請,他就到哪裡去,這裡住幾年,那裡住幾年,一生遊化,所以他不能成為一個祖師。但是很像釋迦牟尼佛的行持,給一切眾生廣結法緣。但是祖庭是中國的特色,中國佛教的特色,有好處,真正能成就自己,也能成就別人。為什麼?他心是定的。戒定慧三學同時成就,真的叫三學等運,容易成就。要是在外面遊化,自己沒有很深的定慧,不容易。為什麼?遊化你接觸的面很大,那個面是什麼?誘惑。你能經得起誘惑嗎?你六根接觸五欲六塵能夠不動心嗎?如果還動心那就太危險了。


 


  佛法傳到中國來,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千年,正法一千年過去了,像法!所以,這些祖師大德知道,末法誘惑力量就更大。現代的誘惑力量,比起晉朝時候(杯度是晉朝時候人)超過幾百倍,甚至於超過千倍,誘惑的力量太大。所以從前修行人,不要說修行人,讀書人心都是定的,各行各業。不像現在,現在人心是浮躁的,可以說一點定力都沒有。小小的一個風浪都當不起,喜怒哀樂就爆發了。你要常常到各地去講經,接觸不同的人事物,要是沒有相當功夫,應付不了,你不可能不墮落。講經有沒有功德?沒有!這是從前李老師告訴我的。那講經結果是什麼?福德,三界有漏的福報。你還要講得很如法,如果講得不如法,信口開河,隨著自己的知見去講,那你造業!所謂是「錯下一個字轉語,墮五百世野狐身」,你貽誤大眾,罪過不輕。


 


  規規矩矩,我們今天講經,自己沒有本事,為什麼?你沒有悟(悟入),沒有開悟,大徹大悟之後,你才能講。大徹是什麼?明心見性!諸佛如來、菩薩、聲聞,他們講經說法都是自性流露。我們沒有見性,我們流出來是什麼?流出來的是煩惱,流出來是習氣。這怎麼能講?古時候的大德,沒有開悟不能講經,沒有見性不可以做註解。所以古來的註疏都是正知正見,沒有錯誤的,他不明心見性,不可以做註解的。不像現在,現在民主開放,言論自由、出版自由,擾亂視聽。


 


  所以老師當年教導我們,我們讀經看註解看古人的,一定以古註為主,古註看不懂,看現在人的註解做個幫助。一定要以古註為根本,從古註裡面去悟入,我們不能夠大徹大悟,有小悟處,積小悟成大悟。有個幾次大悟之後,雖然沒有徹悟,我們可以把古人的註解用現代的言語表達出來,這就沒錯,這是我們今天能做得到的。老師當年教我們發心講經,給我們的這個方針、原則,我們幾十年都遵守。


 


  換句話說,講古人的註解,講自己修行的心得,提供給大家做參考。真正到自己見性,契入境界,行,那個時候你能講;沒有入境界不可以。所以「赴感應群機」,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,法身菩薩。最低限度也要像李老師從前所說的三果羅漢,就是阿那含,要有這個本事!八十八品見惑斷盡,八十一品思惑差不多也斷一半,真正能保持自己不退轉,這才能做得到。不然一定要跟善知識住山,跟定一個好老師。


 


  日本的佛教是從中國傳過去的,日本也有一個很有名的佛教的祖庭,比叡山,日本人稱它是佛教的母親。幾乎日本所有宗派的創始人,這些高僧大德都是這個山上修行出來的。我去看過,我也問問裡面的住持,過去祖師大德們在這個山上修行,住多久?他告訴我,最少的十六年,沒有少過十六年的,超過十六年的很多。十六年不下山,當然他有成就,常常往外面跑的,不可能有成就。李老師往年也是勸我住在一個地方,我是被環境所逼,自己沒有道場,那就是「赴感應群機」!哪個地方請就到哪裡去,所以也過一個周遊列國的生活。真正到晚年,才有這麼一點小的福報,在此地建個道場。這裡建道場,我就不想下山了,以圖文巴為界限,完全定下來。


 


  但是今天時局不許可,這個世界災難太多,眾生太苦了,如果為多元文化,就是團結族群、團結宗教、世界和平,為這個事情我還是要出一點棉薄之力。不是為這個事情,我不會下山。這個事情現在還沒有人接替,有人接替,我就歡喜無量,我就不下山了,至少要做個幾年好樣子給人看。所以我們讀到這個「赴感應群機」,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樁事情。


 


  但是在今天動亂的時代,要想幫助這個世界恢復到正常秩序,太難太難!我們今天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,奉獻自己一點心力,無論到哪裡去都是為這樁事情。好在現在有遠程教學,我們有網際網路,我們有衛星電視,可是偶而還是要自己親自去跑一趟,才產生影響的效果,幫助他們建立信心,幫助他們省悟過來。


 


  


堪作人天功德主。堅持戒行無違。】


 


  這兩句標準很高!『堪』是真正能夠勝任,我們想一想,我們能做『人天功德主』嗎?這一句接上面來的,「赴感應群機,堪作人天功德主」。杯度禪師沒有問題,至少是證了果的阿羅漢,絕對不是普通人。想想我們行嗎?我們常常講,尤其是這些年來,我們在各地方講經,用一個總的講題,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。希望我們能夠做到人間一個好樣子、好榜樣,這個標準比這兩句話高多了。


 


  人間、天上,天包括了欲界天、色界天。無色界天我們就不談了,因為他沒有形相,那是長壽天,你講經說法他也不會來聽。色界天喜歡聽經聞法。我們有資格嗎?能勝任嗎?人天,不是福德主,是功德主!功德跟福德差別很大。世間人到佛門裡面來燒香拜佛、布施供養,求什麼?求福。福田,出家人是「福田僧」。這個衣服,看到這樣一塊一塊的,大家說這是福田衣;到這兒來種福田的。真能有福給他嗎?我們修行的如法,他得福報,我們真的修行證果了。如果我們修行不如法,將來墮三途,他還有福?福報尚且這麼難,功德就更不必說了。


 


  功德是什麼?我們不但自己成就,而且還幫助他成就。什麼是功德?戒定慧是功德。持戒有功,得清淨、平等就是德,清淨、平等是定;修定有功,開智慧是德。這一句就是說,你確確實實能夠做人間、天上的好老師,你幫助人天大眾成就戒定慧三學,你才叫功德主。自己戒定慧三學都沒有成就,你怎麼能幫助天上人間這些大眾成就戒定慧三學?「人天功德主」,我們想一想,最低的水平、標準,也要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破四相,你才有資格做人天功德主。破四見我們不說,至少要破四相。確確實實無我、無私,確確實實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了五欲六塵的享受,徹底斷了貪瞋痴慢疑,你才「堪作人天功德主」!你的德行、智慧、善巧方便不能達到這個水平,你怎麼能做人天功德主?


 


  後面這是講自己德行最重要的,這是人天功德主最基本的一個條件,『堅持戒行無違』。你就曉得我們今天為什麼要這樣強調、這樣要求落實《沙彌律儀》?十條是戒,後面二十四門是行,威儀。其他我們不敢說,為什麼?比丘戒、菩薩戒太高了。我們做人都不會做,還談什麼?學佛先學做人。印光大師出現在近代了解現代的社會,了解這個社會的演變,倫理道德、聖賢人的教誨全面崩潰,人要遭受大苦難。印光大師不再強調戒行,強調什麼?《了凡四訓》。《了凡四訓》講的是什麼?深信因果。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,《了凡四訓》內容是講這個。你真正懂得因果報應,你相信了,你才會發心斷惡修善,希望自己將來有好的果報。


 


  於是祖師教我們修《感應篇》,學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,他把《太上感應篇》,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代替戒律。這個好,這不是經典,不是從外國傳來的,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編的,自己寫的。所以印祖一生提倡這三樣東西,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彙編》、《安士全書》。《安士全書》裡面有四種,第一種就是「文昌帝君陰騭文」,佔全書分量的二分之一。後面三篇是「萬善先資」戒殺;「欲海回狂」戒淫;最後「西歸直指」勸念佛。你看看印光大師他老人家用的苦心。從實際上看就是持戒念佛,深信因果,持戒念佛,他一生到處提倡,真正是挽救當前劫運的不二法門。印祖用這個方法落實,「堅持戒行無違」,著重在決定不能違背。


 


  你要違背,你以後的日子難過,未來不堪設想,未來是三途惡報。三途很容易進去,很不容易出來,你要有高度的警覺心,否則的話到時候你墮落了,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。所以修行真幹在什麼時候?我常常勉勵同學現在就要幹,現在開始幹,下定決心幹已經遲了,不能再遲了。世間所有一切法都不是真的,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沒有一樣是真的,只有「深信因果,持戒念佛」是真的。為什麼?你帶得去的,決定是善因善果,好因好報,為什麼不幹?人一生真正的幸福、真正的快樂,不離聖賢,怎麼樣不離聖賢?就是不離聖賢的教誨。


 


  世間書,我們從前在台中接受李老師的教誨,李老師教我們三樣東西,一個是「四書」,一個是《五種遺規》,另外一個是《古文觀止》。《古文觀止》是學文字、學文章的,前面兩種是德行、是學問的。夠了,一生受用不了!佛經也不要多,有這幾種一生受用不盡。印光大師講的這三樣東西,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彙編》、《安士全書》。我們平常學習的這個淨宗法門,淨宗的「五經一論」,又加上李老師以前教導我們的《十善業道經》、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、《楞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。夠了,不要再搞了!我們一生專修專弘,把心定下來了,一門搞通了再學一門。


 


  一生當中有一門為主,主修一門,其他的都可以學,是補充你主修的這一門,在這一門裡面發揮。我們決定不再搞多了。多了消化不了,受不了。能夠這樣子守住,這也叫戒行。戒是規矩,戒是淨戒,我只守住這個範圍,好好的來學習,其他千經萬論到極樂世界再學,不遲!到極樂世界,我們證得了無量壽,有的是壽命,有的是時間,何況那個地方老師好,同學好,修學環境好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不能夠貪多,要專精。


 


  用經論修正我們的思想、見解,我們的想法、看法不違背經論;我們的言語、行動不違背戒律。用戒律做標準,修正我們行為;用經論做標準,修正我們思想、見解,我們修行有標準,違背就錯了。「堅持」就是決定不違背,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,真幹!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決定不違背,這叫「堅持」。別的人堅不堅持與我不相干,我決定不能看著別人:別人做我也做;別人不做,我為什麼要做!那你就錯了。別人走三途路子,你也跟他去!別人墮阿鼻地獄,你也要跟他去!那你就大錯特錯。別人好的可以學他,自己要有智慧、有能力辨別是非、善惡,辨別邪正因果,你要有這個能力。沒有這個能力,跟定老師,沒有善知識的時候,你一定要跟定經教,學哪一部經教,一定要遵守經論裡面的教誨。


 


  現在一般同學都以《無量壽經》為自己修行的標準,很好!《無量壽經》的內容非常豐富,全經自始至終,每一品裡面都講到戒律。講得最多的是三十二到三十七,這個一大段的經文你仔細去觀察,裡面是詳細給我們說明五戒十善。有正面的學習,有負面的因果,所以我們把它提出來,做為晚課讀誦的經文,目的是希望每天依著經教修懺悔法。讀這段經文隨文入觀,一面念一面想想自己,佛教我們做的,做到沒有;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違反了沒有。反省、改過、自新這叫真正修行,這個晚課做得就有功德。有口無心那個不行。再看這個讚頌末後兩句:


 


  我今稽首願遙知。振錫杖提攜。】


 


  『稽首』是頂禮三拜,我在這個地方頂禮三拜。希望你雖然在遠方,你看到、你也聽到,你知道我心裡面的意思,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。尤其是法身菩薩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在這個境界裡面,空間沒有,遠近沒有,時間沒有,先後沒有,法身菩薩在這個境界裡頭,他怎麼會不知道?即使在西方極樂世界,去我們這個地方十萬億佛國土,他看我們看得清清楚楚。我們在這個地方小聲說悄悄話,他也聽得清清楚楚,我們起心動念他都知道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好,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這些人,凡聖同居土的,「天眼洞視,天耳徹聽,他心遍知」,我們起心動念他都曉得,你能暪過誰!


 


  萬萬不可以自欺欺人,欺騙凡夫容易,初住菩薩以上,你沒有辦法欺騙他,他對你太了解、太清楚,你生生世世所作所為他統統知道。聲聞、緣覺,天神、鬼神也有小通,你生生世世他未必知道,你現前所作所為,暪不過他。所以古人常講「舉頭三尺有神明」,人家怎麼不知道?所以你的心正、行正,諸佛護念、善神保佑,惡神也尊敬你!為什麼不幹?你學佛心地愈清淨,功夫愈好,這些境界的感應愈顯著。這個境界決定能夠增長你的信心,堅定你的願行。為什麼?你完全了解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菩提道上不孤單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擁護。


 


  『振錫杖提攜』,我們是凡夫,需要人提拔!僧寶距離我們是最接近的。出家人這一根「錫杖」是不離手的,什麼用處?出門托缽用的。出去托缽,一般人家大門都是關著的,你要是敲人家門很不禮貌,不可以敲人門的,那怎麼辦?我在外面托缽,他又不知道。搖錫杖,錫杖一搖,錫杖裡頭通常拴有銅的環,或者鐵的環,搖起來有聲音。裡面的人聽到外面有人搖錫杖,就知道有出家人來托缽了,他自然會開門出來供養。如果他今天沒有東西供養你吃的,他不開門,錫杖搖三次,門不開,趕緊走,不能在那裡逗留,就托第二家。


 


  佛規定,托缽不可以超過七家,七家都托不到,回去念佛。但是還是有得吃,因為托缽不是托了一面走一面吃,不是的,那是犯威儀的。托完之後回到道場,還是大家一起吃。有托多的就分給少的,沒有托到的,都可以分到。「振錫杖提攜」,我今天托缽沒有托到,那個托得多的分一點給我。這是事,從這個事引申,我們修行遇到困難、遇到挫折、遇到迷惑、遇到障難,要靠善知識提攜,要靠善友來幫助;這些善友,僧寶!講到這個地方本來可以告一個段落了,這裡頭還有一層深的意思,在家人也是僧寶。


 


  這怎麼說法?因為「僧」的意思,不分在家、出家。只要修六和敬嚴持戒律,四個人在一起,在家人四個人在一起也是僧寶,也是僧團,你一定有真修行。佛門裡頭出家有四種,這個一定要曉得。第一種身出家,心沒有出家。形象上是個出家人,他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為是在家人,這不是僧寶。這種出家人就是古大德講的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,他們將來要還債的,他沒有如法修行。


 


  第二種心出身不出。這是在家真正修行人,他是僧寶。雖然形象是在家人,但是他真的修得跟出家人一樣,沒有兩樣,這屬於僧寶。


 


  第三種身心俱出,這當然是最標準的出家人。身出家,心也出家,真正於塵世(塵是塵土的塵)一塵不染,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。這個地方讚的僧寶,要曉得是心出家的,身出心也出的,這才是真正的僧寶。


 


  第四種身心都不出,身心都不出不是講世間一般的平民,不是的。是講在家學佛,在家學佛他身沒有出,心怎麼樣?心也沒有出,身心都不出,講在家掛居士的名,心不向道。日常生活當中還是隨順煩惱習氣,沒有隨順經論教誨,身心都不出。所以這四種都是指佛門四眾弟子,不入佛門的不在數。這個我們必須要懂。


 


  所以,出家在家一定要真幹,你才算在僧寶裡頭。如果不是真幹,僧寶裡頭沒分。沒有分,造不造業?當然造業!怎麼造業?我說出來大家能理解,破壞佛教形象,這個罪過不輕。諸位都知道,五逆十惡罪裡頭有破和合僧,有這麼一條。破和合僧的罪是墮阿鼻地獄,很重!你破壞佛教形象,你想想看,這個罪等不等於破和合僧。我是個出家人,做得很不如法,讓社會大眾看到我就罵佛教,罵我個人不要緊,整個佛教都被他罵到了,你想這個罪多重!在家學佛的居士,學得不如法,讓社會大眾:你還是學佛的人,學佛的人這樣的!你有沒有罪過?連累了整個學佛的人,連累了整個佛法,這個事情真的嚴重。


 


  為什麼古時候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那些出家人,受到國王、大臣、士大夫(就是我們今天講知識分子)那麼樣的尊敬,什麼道理?那個出家人,真是為佛爭光。有道德、有學問,嚴持戒律、說法利生、辯才無礙,於世出世間法一無所求、一無所取,誰不尊敬?所以真的是「堪作人天功德主」。帝王、將相甘心皈依,以你為師!為什麼我們今天出家人在社會上受人瞧不起?我們自己要回頭認真去想想。是功是罪、是禍是福,你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
 


  所以你不真幹,你怎麼對得起佛菩薩?怎麼對得起代代相傳的祖師大德?怎麼對得起十方善信,出錢出力來供養你?人家辛辛苦苦賺一點錢來供養你,為什麼?你又憑什麼能消受得了?所以「三寶讚」裡頭,我們看到「僧寶讚」感慨萬千!自己深深的反省、檢點,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回頭,不能不改過!


 


恭錄自淨空老和尚開示 三時繫念法事全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