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

淨空法師:布施最重要的是捨什麼?



 




 


我們看到很多念佛往生的那些阿公、阿婆,他念多久?三年,時間並不長,走的時候人家不生病,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預知時至,走得很瀟灑。


 


我在四十多年前,在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教書,那個時候山上有一位做長工的,也是鄉下人,告訴我,他家住在將軍鄉,離佛光山不太遠,大概只有二、三十里路。他說一年前,那個時候講的一年前,他有個鄰居,一位老太太,老太太人非常善良,拜神、拜佛,神佛不分,拜得很勤快。三年前她娶了個兒媳婦,兒媳婦學佛,懂得一點佛的道理,勸她婆婆不要到處去拜,家裡面供了西方三聖,勸她在家裡念佛,一心念佛求生淨土。這老太太善根深厚,聽媳婦勸告就不再跑廟了,在家裡念阿彌陀佛,念了三年。往生的那一天告訴兒子、媳婦,吃晚飯的時候,「你們先吃飯,不要等我」,她說她要去洗個澡。真的去洗澡了,可是兒子媳婦很孝順,還是等她,等了很久沒出來,就去找她,看確實她洗了澡,換了衣服,叫她不答應。結果以後看到她站在佛堂上,站著,穿著海青,手上拿著念珠,喊她不答應,仔細看她往生了。你看多瀟灑,預知時至,不告訴她家人,怕家人動感情障礙她。你看洗了澡,換了新衣服,早就準備好了,就那麼走了。這個長工告訴我,真的,他親眼看見的,她念佛不是假的,就三年!我們聽說、自己看到的至少也有十幾個,一點都不假,這就是善心一處住不動,他就成功了。


 


所以心定不下來,想想菩薩六波羅蜜,為什麼定不下來?放不下,布施就是叫你放下,布施是捨。捨最重要的是捨什麼?不是捨錢財這些,這些是雞毛蒜皮,捨妄想、捨牽掛、捨憂慮、捨煩惱,把這個東西捨掉,你的清淨心才能現前。清淨心持戒,出生功德,不是福德。


 


所以我們要把《弟子規》學好,用什麼學?清淨心學。把《感應篇》學好,《感應篇》是因果,裡面講善因善果、惡因惡報,總共講了一百九十五條,要把它念熟。每天應當做一次反省,這一百九十五條,善的我有沒有做?不善的我有沒有把它改過來?每天真正做反省、改過的功夫,這叫什麼?這叫真懺悔,懺除業障。然後跟十善業去對照,十善業道我們做到多少條?十善業只是十個綱領,它要展開,小乘展開叫三千威儀,大乘菩薩展開叫八萬四千細行。展開為八萬四千細行,每一條你都做到了,你一條都不缺,那是什麼人?成佛了,十善業道圓滿就成佛了。


 


我們看佛像,特別是畫的佛像,通常畫的佛像佛的圓光,圓光頂上有三個字,叫「唵阿吽」,那就是十善業道。「唵」是身業,「阿」是口業,「吽」是意業,身口意三業清淨、三業圓滿,就十善業道圓滿。所以有人問你,佛法是什麼?古大德已經給我們做了示範,佛法是什麼?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法」。不是一尊佛,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是用這個教化眾生,成就自己。你看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就是十善業道做圓滿了,「自淨其意」那就是三摩地及一切陀羅尼門,就這個意思。所以我們想學佛,從哪裡學起這個太重要了,否則的話,這一生工夫都白費了,多可惜。


 


淨土大經解演義121集







 


2 則留言:

  1. 如夢如幻moonriver2010年10月11日 清晨7:30

    感謝分享..請問老法師何時會在台北台灣??
    謝謝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宗教是個精簡致富的理想,無論生命或者能源。
    釋迦牟尼佛本身是在一個戰鬥國家興盛時期,誕生來到人間。
    五至六歲的時候,夜裡夢中經常看見星河爍耀,明星墬落,看盡人間疾苦,小小心靈裡負著傷心悲痛不知如何適從?直到八至九歲那年心裡有著一股憤世不平的心,此心境來自夜夢中的夢境,從此在心裡發大誓願,希望我早早長大能與人民同在,務必幫助人民解苦得樂。
    釋迦牟尼佛十三歲結婚十四歲為人之父,享盡宮中富裕天倫之樂。
    十五歲那年暗地裡思起離城之計,而愛妻纏綿不休的依著他使他難以計成。
    十九歲的時候,內心難阻年幼時飽受人民之苦所影響的心情,決定非離城一探究竟不可,終於在某天的夜裡計誘隨從趁愛妻熟歲之際離城而去。
    以上所闡述的即是釋迦牟尼佛初出社會接觸人民的開始,亦是佛陀拜師行教終為人民解苦的開始。
    佛陀一邊教育人民一邊學習的教導方式,引起諸多爭議以致隨從離他而去,佛陀仔細檢討原因何在?發現過去教法有誤人之嫌,難耐隨從不告而別,當時佛陀已二十有三之年,於是走入森林重新修改教法。
    三十歲那年某天,佛陀餓倒林邊,適逢一位牧牛女孩妲娜路過,妲娜上前觀察見佛陀是餓歇在地,急忙跑回家中熬來稀米飯親手餵食再以牛奶灌口,經過一陣時間之後,佛陀從昏沉虛脫中醒來,爬到林邊河溝清洗衣服身軀,然後爬到河邊樹下休息。
    突然間思起一陣悲痛,吾歷遊人間拋妻離子所圖一解人民所求,不知不智落此田地,剎那間內心自問?清水能洗滌身污衣垢,卻不能洗淨我內心之痛,更不能欲我所圖。
    此時,佛陀內心響起不悟不退、不醒不拔的心境,開始進入冥想的狀態,三天三夜不食不休,探索思悔,終於悟證斷食不修的境界,即是聽從宇宙間的奧妙聲語,篤定佛陀日後過午不食的靜修,寫造了讓世人萬古流芳的世紀之談,即為五慾六根絕塵埃之說。
    造就了生死不悔之大徹大悟,奠定日後佛教經典,以慈悲喜捨為志,落實精通八達之義,行駛於印度各地勸化眾生平等之智,改造人民精簡樸實的生活,讓後代子孫永牢不欲。
    (斷食不修:無慾自空。)
    (生死不悔:不生不滅。)
    (精通八達:落實,忠孝仁愛信義和平。)
    (永牢不欲:務使眾生絕色斷慾。)
    斷食不修與過午不食之義涵:
    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,歷經生老病死的洗鍊,身體各部器官隨著生命年長而逐漸退化,人類的慾望來自於飲食的過剩飽滿,身體急速退化多病,來自於飲食與身體功能退化的不成正比,飲食要隨著年紀老邁體弱五臟六腑退化而減量清淡。倘若體內滯留過剩食物不化,日久會成為細菌的溫床,以致任何疾病都有可能衍生。
    上述養生常識即是釋迦牟尼佛在修道的過程中,親自體會了能減輕人體病苦的妙法,同時證得,殊乘功德取自於日常生活作息以及待人處世的方正圓滿。
    釋迦牟尼佛三十五歲成道,於印度傳教三十餘載,而後由新疆進入中國內陸弘法二十餘年,返回印度出玉門關後,途中歸返淨天,享年八十九歲。中國人所稱呼的道祖或稱太上老君者或者稱呼老子李耳者,其實都為同一人,也就是“釋迦牟尼佛”。
    皇天為矜不怠,觀護天地生靈,天龍護法僅私不違。諸天聖佛之造化皆由釋迦牟尼佛口傳,如觀世音菩薩、西方如來、地臟王菩薩、藥師琉璃光如來佛、彌勒菩薩以及諸大鬼王等等大菩薩的義行善化,旨在宏揚正法,導引迷失苦海受業報罪苦眾生,早日脫離業因苦難,亦是皇天的慈悲義行代代轉世而來,只為蒼生明心見性,導道正本。
    故事由來提供參考!祝福人人身心健康家家和諧幸福圓滿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