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常說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這兩句話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長時間的薰修,不斷的薰修,才起得了作用。為什麼?心清淨的,清淨心就是佛心,你的心跟佛的心一樣,佛的語言你怎麼會不懂?當然懂得,這就是我們俗話講的開悟!定,定到一個相當程度就開悟了。 淨空法師法語
大乘教說得很好,「佛不度無緣眾生」。緣有善緣、有惡緣,善緣、惡緣都度,都是有緣人,佛都能攝受,就怕沒有緣。沒有緣他不接受你,不跟你往來,你沒有辦法。有緣他跟你往來,善緣跟你往來,惡緣也跟你往來,只要往來就有辦法幫他,就有辦法教他,就有方法攝受他。經裡面特別有,你看教化攝受,這個攝有引導他,有接引、有指導這個意思在裡頭。 佛用什麼方法接引初機?經教上教導我們四攝法,四攝法要常用。四攝法裡面的布施,布施財物固然重要,那不是最重要的。最重要布施什麼?布施真誠,布施愛心。你真誠心,你有愛心,你愛他,布施他信心,讓他對你相信。你真愛他,他真相信你,他就聽話。他聽話,你叫他念佛他肯念,逐漸逐漸引導就把他帶到極樂世界去了。所以對於這些小恩小惠那是最初方便,這個也不能少的,禮物不必很重,小禮物要常常送。小禮物,中國人所謂「禮輕仁義重」,那個禮物代表什麼?代表你的誠意,代表你愛他,你常常想到他,你沒有把他忘記,用意在這裡。 在家居士你對你家裡喜歡的人,你最愛的人,兒女年歲大了,孫兒、孫女這一輩分人,你上街去逛街會買一點小東西,想到哪個小孩喜歡這個,那小孩喜歡那個,你常常給他一點,小孩跟你的感情就愈來愈濃。他知道你真愛他,他也會真愛你,你相信他,他也會相信你。佛用這種方法攝受一切眾生。一切眾生跟自己原本是一體,我們這種用誠意、愛心就能化敵為友。敵對的、冤親債主起因都是很小的誤會,沒有在這個時候把它化解,演變就愈演愈深。這什麼原因?不往來,不往來就愈想愈錯。實際上與事實相違背,事實沒那麼嚴重,都是自己打妄想想錯了,應該怎麼樣?往來。 往來要學美國的修.藍博士,夏威夷這四句話那也是四攝法要用的,給人說「對不起」,給人說「請原諒、謝謝你、我愛你」。這四句話能把一切怨結都化解掉,從真心裡頭說出來。冤家宜解不宜結,宿世的怨要化解,現前絕不跟人結怨,言語真誠柔和,就不跟人結怨。阿彌陀佛好,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,阿彌陀佛沒有一個冤親債主,如果有,經上一定會給我們說,沒有,一個都沒有。佛菩薩心目當中,人人都是佛菩薩,人人都高過我,自己永遠謙卑,永遠在下面,把別人抬舉上來。世出世間大聖大賢處世待人都是這樣的心態,我們要能夠體會得,要能學到,要能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所以彌陀在因地,沒成佛之前,他就這樣熱心教學,教化攝受六道眾生,無量無邊,到他成佛的時候他的法緣比哪一尊佛都殊勝。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 (第五七八集) 2012/10/21 淨空法師主講
大乘教說得很好,「佛不度無緣眾生」。緣有善緣、有惡緣,善緣、惡緣都度,都是有緣人,佛都能攝受,就怕沒有緣。沒有緣他不接受你,不跟你往來,你沒有辦法。有緣他跟你往來,善緣跟你往來,惡緣也跟你往來,只要往來就有辦法幫他,就有辦法教他,就有方法攝受他。經裡面特別有,你看教化攝受,這個攝有引導他,有接引、有指導這個意思在裡頭。
佛用什麼方法接引初機?經教上教導我們四攝法,四攝法要常用。四攝法裡面的布施,布施財物固然重要,那不是最重要的。最重要布施什麼?布施真誠,布施愛心。你真誠心,你有愛心,你愛他,布施他信心,讓他對你相信。你真愛他,他真相信你,他就聽話。他聽話,你叫他念佛他肯念,逐漸逐漸引導就把他帶到極樂世界去了。所以對於這些小恩小惠那是最初方便,這個也不能少的,禮物不必很重,小禮物要常常送。小禮物,中國人所謂「禮輕仁義重」,那個禮物代表什麼?代表你的誠意,代表你愛他,你常常想到他,你沒有把他忘記,用意在這裡。
在家居士你對你家裡喜歡的人,你最愛的人,兒女年歲大了,孫兒、孫女這一輩分人,你上街去逛街會買一點小東西,想到哪個小孩喜歡這個,那小孩喜歡那個,你常常給他一點,小孩跟你的感情就愈來愈濃。他知道你真愛他,他也會真愛你,你相信他,他也會相信你。佛用這種方法攝受一切眾生。一切眾生跟自己原本是一體,我們這種用誠意、愛心就能化敵為友。敵對的、冤親債主起因都是很小的誤會,沒有在這個時候把它化解,演變就愈演愈深。這什麼原因?不往來,不往來就愈想愈錯。實際上與事實相違背,事實沒那麼嚴重,都是自己打妄想想錯了,應該怎麼樣?往來。
往來要學美國的修.藍博士,夏威夷這四句話那也是四攝法要用的,給人說「對不起」,給人說「請原諒、謝謝你、我愛你」。這四句話能把一切怨結都化解掉,從真心裡頭說出來。冤家宜解不宜結,宿世的怨要化解,現前絕不跟人結怨,言語真誠柔和,就不跟人結怨。阿彌陀佛好,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,阿彌陀佛沒有一個冤親債主,如果有,經上一定會給我們說,沒有,一個都沒有。佛菩薩心目當中,人人都是佛菩薩,人人都高過我,自己永遠謙卑,永遠在下面,把別人抬舉上來。世出世間大聖大賢處世待人都是這樣的心態,我們要能夠體會得,要能學到,要能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所以彌陀在因地,沒成佛之前,他就這樣熱心教學,教化攝受六道眾生,無量無邊,到他成佛的時候他的法緣比哪一尊佛都殊勝。
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 (第五七八集) 2012/10/21 淨空法師主講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