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唐法照上五台,入大聖竹林寺,見文殊、普賢二大菩薩,問修行之要。文殊曰:諸修行門無如念佛。我於過去劫中,因念佛故,得一切種智。是故一切諸法,般若波羅蜜多,甚深禪定,乃至諸佛正遍知海,皆從念佛而生」。
這一段故事,我想許多同修都知道,法照原本是修禪的,他朝五台山,在山上見到一個寺院,金碧輝煌莊嚴無比,看看外面的匾額叫大聖竹林寺,他就進去了。裡面正在講經說法,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,他坐下聽經,聽完之後向菩薩請教,問:末法時期眾生根性不如過去人,修什麼法門能成就?文殊菩薩就告訴他:修念佛法門。你看文殊菩薩講,諸修行門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都不如念佛。菩薩自己說,我於過去劫中,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,一切種智就成佛。佛所證得的智慧叫一切種智,聲聞得到的智慧是一切智,阿羅漢跟辟支佛所得到的是一切智,知法總相;菩薩所證得的,叫道種智。阿羅漢、辟支佛他的智慧,知道一切法的總相,一切法的差別相他們不知道,總相是什麼?總相是空,佛常講的「萬法皆空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是阿羅漢、辟支佛證得的,所以他們能不著相。但是這一切相,這差別相,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差別,是什麼因緣生的?這個阿羅漢不懂。菩薩懂,菩薩知道總相,也知道別相,所以菩薩的智慧超過阿羅漢,但是菩薩這個差別相跟總相圓不過來。佛證得了,所以佛證得一切種智,一切智跟道種智是一不是二,這是佛證得的,所以一切種智就是佛智,得一切種智這就成佛,在《華嚴經》初住以上就證得。
「是故一切諸法,般若波羅蜜多」,在經教裡一切諸法最後都歸般若波羅蜜多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說的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六百卷,《大藏經》裡這是一部最大的經典,六百卷。「甚深禪定」,這是行門,般若波羅蜜多這是解門,解行相應。「乃至諸佛正遍知海」,成佛了,佛證得的是究竟圓滿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這些「皆從念佛而生」,念佛法門不可思議。
一般人只知道參禪可以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他不知道念佛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比參禪容易。不相信可以找兩個人實驗,一個專門參禪,一個專門念佛,看哪個先開悟。念佛大徹大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,沒有開悟也能往生。修其他法門要沒有開悟不能往生,還是搞六道輪迴,出不了六道。念佛呢?只要肯念佛,前面講「火車相現,一念改悔,尚得往生」,你就知道這個法門不可思議。造作地獄罪業的人臨終悔過都能往生,生到極樂世界雖然是在凡聖同居土,可是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實報土的菩薩差不多,這是無法想像,所以稱它作難信之法,這意思在此地,真難信。
法照問文殊菩薩,「當云何念」,念佛怎麼念法?「文殊曰: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。彼佛願力不可思議。汝當繼念,令無間斷。命終之時,決定往生」。文殊菩薩教他念佛的方法有節奏、有腔調,文殊菩薩傳給他,他就傳出來了。所以離開五台山之後,他的道場就提倡念佛,叫五會念佛,這個念佛法失傳。民國初年有位法師,名字我記不得,他編了一個五會念佛的譜,唱起來挺好聽。我找到懂音樂的,我們有一個出家法師他是學音樂的,他把它唱出來。也組成一個小班,唱出來之後錄了一個錄音帶,我聽了,那個時候是錄音帶,我聽了這不是的,這個決定不是文殊菩薩傳的。為什麼?它那像音樂一樣唱得很好聽,但是有好處,接引初機很好,不能攝心;你要人聽到這個心就清淨,要能攝心才行。他這個不能攝心,聽了很好聽,可以在舞台上表演,可以給大家種善根的,很難得。
五會念佛失傳了。這個法照是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,我們這有祖師像,法照大師的。所以當時人家就稱他作五會法師,五會念佛的法師。他離開大聖竹林寺,一路上做記號,怕迷失道路,下次再來,回頭一看廟沒有了,寺廟就沒有了,才知道這是跟菩薩有緣,示現給他看的。文殊確實是住在五台山,只有有緣才能見到他,沒有緣的見不到。凡聖同居土,峨嵋是普賢菩薩,九華是地藏菩薩,普陀是觀音菩薩,所謂菩薩修學的道場。
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五六四集) 2011/8/29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