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

淨空法師:慈悲喜捨



 


「慈悲喜捨,名四無量心」。修這四種心,修上品十善、四無量心,果報是天人。欲沒有斷,是欲界天,欲要是伏住,不起作用了,禪定功夫伏住了,他生四禪天、四空天,他的去處二十八層天。慈悲喜捨是自性的性德,一切眾生本來具足,它不是外面來的。可是迷失了自性之後,這四種心不見了、變質了,變成什麼?自私自利。自私自利,他不愛別人,他可以愛他的家族,愛他的父母、兄弟、妻子、兒女。這個在佛法裡面講,也可以說慈悲,慈悲的範圍太小了,叫「愛緣慈悲」。這是他親愛的,他對他有慈悲,他不愛的沒有,表現就是自私自利、就是貪吝。讀聖賢書明白這個道理,要知道愛人,心量拓開了。對待一切眾生像《弟子規》上所說的,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他能夠愛社會大眾、能愛國家、能愛一切人,這叫「眾生緣慈悲」。凡夫沒有覺悟的境界,受過良好的教育可以達到這個境界。


 


大乘菩薩就不一樣,大乘菩薩有「法緣慈悲」。因為接受佛的教學,心量又向外拓開了,這個四無量心擴大了。到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,無量就現前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明心見性的人有,這是佛果上的慈悲心,成佛了。成佛才真正知道,整個宇宙,在佛法裡講法界,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。你自性裡面的慈悲喜捨才完全開放,四無量心的光芒遍照法界。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他就有了,就做到了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那是我們稱為大慈大悲大喜大捨,法身菩薩。換句話說,你心量愈大,在菩薩等級上愈高,心量愈小愈低。低到什麼?低到你入不了他的境界,你學佛永遠在門外,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。我們現在全在門外,沒入門,為什麼?須陀洹才入門,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入了門,入門就叫做聖人,就不是凡夫。為什麼?一入門,三種不退第一種他就有了,位不退,他決定不會再墮落成凡夫。修學過程當中也有進進退退,但是他能保持住他的底限,他不會墮落到凡夫。小乘初果、大乘初信是底限,能夠證得這個地位,多半都是向上升的,很少往下墜落的。為什麼?佛照顧你,大菩薩會照顧你,大菩薩照顧小菩薩。《金剛經》上說,護念諸菩薩,那就是如來囑咐大菩薩要護念小菩薩,他要墮落的時候要去幫他一把,所以實際上墮落的就少。墮落的不是沒有,有,情執很深的,佛菩薩幫不上忙,他不覺悟;迷戀在五欲六塵、迷戀在名利之中,這個很難度。


 


我們看底下,「慈無量心,能與樂之心也」,幫助眾生得樂。今天諸位細細看,齊素萍居士有這個四無量心,她看到她居住的地方,東天目山、慶雲這些地方,人民生活很清苦,她布施,照顧都很周到,幫助他們得樂。諸佛如來、大乘佛法確實給予一切眾生究竟樂。悲拔苦,要拔究竟苦。究竟苦是什麼?生老病死、六道輪迴,這是究竟苦。所以佛一生的教學是慈悲喜捨,把宇宙人生真相給我們講清楚、講明白,我們覺悟了,不再迷戀、不再貪著,我們從煩惱裡頭出來了。這六個根本煩惱是六道的因,這個東西丟掉了,你就超越六道。要曉得這個東西決定不是好東西,不能要。


 


為什麼佛不要?佛生活能享受一點、過好一點不行嗎?為什麼天天沿門托缽?為什麼樹下一宿?這是徹底表演給我們看,你想過得舒服一點,就貪心增長,貪瞋痴慢疑增長,不是減輕。佛給我們表演的這種生活,是讓我們貪瞋痴慢疑降下去之後不會再浮起來,做得真夠徹底。近代,印光大師為我們做了榜樣,老人一生不收出家徒弟,為什麼?怕對不起人。你收了他,他將來沒有成就,墮三途了,你要負責任,你害了他。所以他不敢收。收了一定成就他,至少要幫助他往生極樂世界。他真去了,他沒有白出家,你真對得起他;如果你這個徒弟沒有往生的話,對不起他。不敢收。一生沒有建道場,在寺院裡面住,他是清眾。也討一份工作,在普陀山他是管理藏經樓,這個職務就幹了三十年。對他有好處,他心定,天天讀經,成就了道業。這是我們末法最好的典型。


 


對於一切人,你看印老,在《文鈔》上看到的,無比的懇切慈悲,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,沒有二話可說。那個時候比我們現代容易,為什麼?那個時候的人心純樸,看到老人的德行,相信,能接受。老人往生有六、七十年了,現在人心跟那個時候相比變了,變得太離譜了,現在人給他講真的不相信。眾生難度這句話在現前我們才真正看到,六十年前講眾生難度我覺得不難,現在是真難!也就是說,這六個根本煩惱比六十年前的人不知道要加了多少倍,這太嚴重了。可是對真正修行人來說是好事,為什麼?難能可貴。我們今天修成功,我們的成就一定比他們高。也就是像考試一樣,他們那個時候考試六十分可以及格,今天我們的考試得八、九十分才能及格。為什麼?外面的逆境、逆緣太多了,你還有能力抗拒,你還有能力把自己守穩,這個功夫比上一代就高多了。上一代的人碰到今天這個社會,不知道多少被淘汰掉了。所以,蕅益大師講得好,境緣無好醜,好醜在乎自己的存心,境是我們的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。愈是逆境,要有高度的警覺;順境,更高的警覺。為什麼?順境淘汰人比逆境還快,逆境你會警覺,順境你沒有警覺心,自然淘汰掉,自己還不知道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的,一生處逆境,都是做給我們看的,做給我們現代人看的。慈與樂、悲拔苦都做到究竟處,這是世尊為我們表演的。


 


「喜無量心,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」。看到人有好處,這個好處不是世俗的,是佛法的,看到那個人真正覺悟、真正學佛、真正懺悔,歡喜!為什麼?知道這個人這一生當中,確確實實從六道、從十法界走出去了,他到極樂世界去了。世間名聞利養、榮華富貴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,這個是真的。


 


第四個,「捨無量心,如上三心捨之,而心不存著」。上面是什麼?大慈、大悲、大喜,可不能執著,執著就壞了。這個地方的捨,就是不執著,你看心不存著,不存著相,那叫三輪體空,這就是功德,如果著相就變成福德。事情要用真心去做,但是不能著相才是真心,著相是妄心。著相是什麼?執著,末那識,分別,第六意識,你還沒有辦法脫離六、七二識。轉八識成四智,就在六、七識這兩識上去轉,五、八沒法子轉,五、八是果上轉的,六、七是因上轉的。換句話說,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都不放在心上,作而無作、無作而作。做了就算了,別著相,就像沒做一樣,心地乾乾淨淨,這才真正的樂。著相歡喜,它不是真的歡喜,是世俗的歡喜心;不著相的歡喜,那是法喜。法喜跟世俗不一樣,法喜是清淨的,世俗是染污的,求果報。


 


求果報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,走西方極樂世界,絕對沒有十法界的果報。為什麼?我們要證得自性的清淨圓滿,這才是真智慧,這才是究竟的福報。你記住世尊一句話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想到了極處就是真心、就是自性。真心、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一切,一樣都不少,具足無量智慧,具足無量德能,具足無量相好。一切都是無量的,不在外頭,在你自性,你只要向內心去求,可不得了!你向外面去求是有限的,整個地球給你也是有限,整個宇宙給你還是有限的,無限的是自性。惠能大師開悟第三句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它具足什麼?最後一句說出來,「能生萬法」。你看,遇到緣它能現整個宇宙,整個宇宙是自性變現的。那是自性的什麼?自性的相,現相,就是德相。


 


德,今天科學講的能量;相,是科學裡面講的兩樣東西,一個心、一個物,這都是相。心,科學稱為信息,我們一般稱為念頭、心念,相就是物質現象。自性現十法界依正莊嚴,它沒有欠缺,它有欠缺的它現不出來,它沒有欠缺。所以只要你見性,你一切都圓滿,貪瞋痴慢疑全沒有了!那是自性裡頭的毒素,自性沒有,阿賴耶有,阿賴耶裡頭帶的有病毒,自性裡頭沒有。佛法八萬四千法門,包括念佛往生淨土,只有一個目的,明心見性。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還是明心見性,到極樂世界你就明心見性了。這是我們要求的,不求其他,求其他的就錯了。今天求極樂世界怎麼求法?心裡頭只有一個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雜念。自己要曉得,有一個雜念,這個雜念就障礙阿彌陀佛;阿彌陀佛不清淨,阿彌陀佛染污了,就這個意思。阿彌陀佛不清淨,阿彌陀佛有染污,我們就去不了極樂世界。要去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的確很難得,帶業往生,是帶舊業,不能帶新業。過去生中造的、學佛以前造的行,都能帶去,現在還造業不行,極樂世界沒有你的分。所以不能帶現行,帶舊業可以,現行不能帶。


 


這個捨,心不存著也。底下給我們舉個例子,「怨親平等,捨怨捨親」。怨,捨怨懟,心裡不能有怨恨。別人毀謗我們、侮辱我們、障礙我們、陷害我們,可不可以怨?不可以。為什麼?我要怨恨他,我要報復他,生生世世脫離不了輪迴。在輪迴裡才有報,離開輪迴就沒報了。而且怨恨的心到哪裡去?都是地獄、餓鬼道,怨恨,所以要捨。親愛為什麼要捨?親愛不捨,來生又做眷屬,脫離不了六道輪迴。縱然行善,人天兩道,出不去!要知道,清淨心裡頭沒有是非、沒有善惡、沒有苦樂,那才叫清淨。眾生念佛不能往生,絕大多數情執太深,怨可以捨掉,親捨不掉,極樂世界去不了。


 


我曾經跟諸位講過一個例子,這是早年在台灣景美圖書館。有一年過年,有個同修來看我,是個老太太,過年來看我,圖書館的老信徒。見到我之後告訴我,她說法師,我現在什麼都放下了,一心念佛。我說好,太難得了!她說,我還有就一樁放不下。哪一樁?孫子放不下。極樂世界就沒分,去不了。最後我告訴她,我說妳要把妳孫子看作阿彌陀佛,妳就能往生。行嗎?行。阿彌陀佛是自性變現的,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,阿彌陀佛跟自己是一不是二,這是我們決定生淨土的原理。極樂世界是我心現的,阿彌陀佛是我的心性變的,我什麼時候想去,還會有障礙嗎?要明白這個道理。換句話,能不能去決定在自己,不是決定在阿彌陀佛,不是在別人手上,完全在自己,我能把這個東西,髒的東西統統放下,那是淨土。你要曉得它那是淨土,一切染污都要放下,善與不善統統放下,你才能生淨土。所以,經題上提醒我們,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,清淨心生凡聖同居土,平等心生方便有餘土,覺,覺是大徹大悟,生實報莊嚴土。我們今天做功夫,標準在此地。心清不清淨?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動不動心?一動心,完了,繼續搞六道輪迴。真不動心,才不障礙你生淨土,念佛多少不見得是生淨土的緣。


 


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三0九集)  2012/4/26 淨空法師主講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