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

淨空法師: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


 


     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,「律者,戒律。儀者,儀則」,就是威儀、原則。「《大乘義章十》云:言律儀者,制惡之法,說名為律。」這個制是制止,對於一切的惡要把它禁止,這種法稱之為律。譬如殺生,這是惡法,上面加個字「不」,這個不就是止,制止,不殺生,不偷盜,不邪淫,身三業,殺盜淫。口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,這是口的四種惡口,上用一個「不」把它制止住。起心動念有三個不善的,貪、瞋、痴。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戒律裡像這樣的就稱之為律,它是制止,不許可你造,不能造的。




     罪過有兩種,一種是性罪,殺盜淫妄,這種十惡,十惡是性罪。不學佛的人,沒有受戒的人,沒有受三皈五戒的人,他幹了有沒有罪?有罪,為什麼?它是性罪,它本身就是罪。五戒裡還有個酒,不飲酒,酒是叫遮罪,它不是性罪。換句話說,飲酒沒有罪,為什麼不能飲?喝醉怕你犯殺盜淫妄,是這麼個道理。如果你喝醉也不會做殺盜淫妄,這個酒你就儘量喝吧!怕的是醉了之後,你把握不了自己,你自己做不了主,那你犯罪業了。所以它叫制,這個是遮罪,就是預防過失,它本身沒有過失,防止過失,所以也加上去了。它的道理你一定要懂,你不懂,死在戒律裡是錯誤的。佛是一個非常講道理的人,非常可愛的人,他對人一絲毫不勉強,所以戒律活活潑潑,不是死呆板的。戒律,你一定要懂得開遮持犯,什麼叫犯戒,什麼叫做持戒,你要懂得,你不懂得,你沒法子學習。戒有開緣。開,殺盜淫妄都有開,在什麼情況之下?在利益一切眾生之下,它就可以開。平常呢?平常沒有這些特殊狀況之下,你一定要遵守,那就不准開。



     經上有一個故事,這是真的,好像是波斯匿王的妃子,皇后,持八關齋戒,這一天廚師做的東西不好吃,國王很生氣,要把他處死刑,皇后知道這個廚師是好人,為了要救他,這一天八關齋戒就不持了,陪著國王,讓國王開心,這是開戒,不是破戒,救了人。到第二天國王也後悔,昨天發脾氣把廚師殺掉了,皇后說沒有,他還在,非常歡喜。你看這個持戒多活潑!如果皇后沒有這個舉止,沒有這種善巧方便,廚師真的被殺了。殺了,她也知道皇上會後悔,再找這樣一個廚師不容易找到,一點點小過失,怎麼過去就可以把人殺掉?所以持戒不懂開遮持犯,你就沒有辦法持戒,每一條戒都要講清楚,什麼狀況之下有開緣,它不是死呆板的,就是說靈活運用,在你日常生活當中沒有妨礙。但是開戒決定是利益眾生,善巧方便。



     儀是儀則,跟我們中國講的禮節意思相同。儀是守規矩,有禮,遵守禮節。《大乘義章》第十有這麼一段話,「言律儀者,制惡之法,說名為律。行依律戒,故號律儀。其意謂:所謂為律儀者,防惡止非之法,稱為戒律。」這戒律的意思就說出來了,防止你作惡,制止你做不善的法,這個「非」是不善,佛這些教誨就稱之為戒律。「行為依止於戒律,稱為律儀。」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守住戒律的規範,決定不能夠違背,佛教我們做的,我們應該做,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決定不做,這叫律儀。小乘經裡面的,小乘的戒律多半是制止,禁止我們作惡,大乘菩薩戒裡面偏重在行善。所以小乘叫止持,大乘叫作持,叫你作,你不作你就犯戒。小乘戒多半是制止,禁止你殺生,你不殺生,殺生你就破戒了。



     譬如大乘戒裡頭,菩薩不好當!在家菩薩、出家菩薩都一樣,你住在這個地方,距離你居住的地方四十里,四十里外有法師在那邊講經說法,你要不去聽就犯戒了。四十里是什麼?一天的來回,你走到那裡去把經聽完再回來,一天。如果說我們這個四十里,需要四個小時才走到,回來也四個小時,就聽兩個鐘點經,十個小時。現在從時間算,不能從里數算,那如果你是坐飛機的話,四個小時飛過來,聽一部經再回去,這是菩薩!你要不能這樣做法,你就犯菩薩戒。所以菩薩講作持,要求你要給眾生做好樣子,你樣子做不好的話你就犯戒了。所以小乘戒好持,大乘戒難持。大乘的止持,就是不准你做的,是論心不論事,不在事相上,譬如殺生,事實上你沒有殺,我恨他,我想殺他,就犯戒了;小乘這個不犯戒,小乘是有行動,結罪,起心動念不管。大乘戒是起心動念,所以大乘比小乘難得多。



     「又《行事鈔資持記》云:通禁制止為律,造作有相名儀。」這律儀兩個解釋得也很清楚。通禁制止,也就是說,對於一切的惡事、惡的念頭、惡的行為,佛是完全把它禁止,這是律的意思。造作有相,這是儀。有相,這相是相好。


 


     「綜上之意」,綜合上面所講的意思。「依止戒律」,我們講依靠,依止是依靠的意思,以戒律為我們言行之依據,我們的言語,我們的造作,必須依照戒律。「體現於行儀,名為律儀。」落實在我們身口意,落實在日常生活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叫律儀。


 


     「又律儀戒者,乃三聚淨戒之一。」三聚淨戒,底下說什麼叫三聚,這是戒律裡有三大類。三大類,第一個就是「攝律儀戒」,所以它是三聚裡的一種。譬如我們受持五戒、八戒(也叫八關齋戒)、十戒、具足戒、菩薩戒,這些戒律都是屬於叫律儀戒。第二類,「攝善法戒」,律儀戒裡沒有的,沒有說到的,但是它是善法,菩薩一定是斷惡修善。譬如吸煙,吸煙律儀戒裡頭沒有,所以有人就說了,佛這個戒上沒有說不吸煙,那更嚴重的,吸毒,鴉片煙、嗎啡這些,戒律上沒禁止,我們可不可以?不可以,為什麼?它那個不是善法,吸毒有害於健康,這不是好事情,雖然戒律裡面沒有,也要遵守,也不可以。這就是把戒律範圍擴大,只要是一切善法,「以修一切善法為戒」,這個善法是利益自己的,對身心健康有益處的,佛雖然沒有說,也要遵守。第三,「攝眾生戒,又云」,還有一個名詞叫「饒益有情戒,以饒益一切有情為戒。」饒是豐饒,益是利益,對一切眾生有很大的利益,佛沒有說,要不要做?要做。利益社會、利益國家、利益人類的這個事情不能不做,你不做就違背佛陀的教誨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


     一定要有智慧,沒有智慧就不能成就,往往會把事情做錯了;有智慧辨別是非善惡,在行為上也要用智慧節制自己,所謂善巧方便。在家跟出家就不同,譬如今天社會就動亂,在家菩薩他可以去參政,出家菩薩決定不可以,這就不一樣。出家菩薩怎樣幫助社會?講經教學,對社會展開勸化。佛門有例子,國家有災難,你看佛經裡頭有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》,國王發起禮請這些出家的大德來幫助社會化解災難。用的什麼方法?全國,經上講「百位法師」,那個「百」不是一百個人,是圓滿,今天講全國。全國這些出家人嚴持戒律,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,做模範,講經教學。這就是說,要出家人起來,身教言說,要講經,要做出好榜樣,針對社會的狀況,佛菩薩在經典裡教導我們應該怎麼做法。這個社會缺乏倫理的,跟大家講孝道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;社會秩序混亂,要勸人遵守國家的法令規章,要遵守倫理道德,因果定律,用這個來勸導大家。



     後人有很多誤會,認為什麼?國家有災難,我們來做法會,誦經拜佛求佛菩薩保佑,這變成迷信了,真的是迷信。佛講得很清楚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佛沒有說災難來的時候,你們大家都要拜佛燒香磕頭,佛菩薩保佑你化解災難,沒有說過。佛菩薩用什麼方法保佑你?用教學,把道理講清楚,災難怎麼發生的,如何化解災難,跟科學家布萊登講的意思是一樣的,教你斷惡修善,教你改邪歸正,教你端正心態,為什麼?境隨心轉。我們人心變好了,山河大地災難就沒有了,它就跟著變好。人身體,心好了,身體就好。為什麼?身是境界,身是隨著念頭轉,你念頭善,你身體沒有一樣不善。一個人天天想阿彌陀佛,天天想《無量壽經》,他身體怎麼可能會變壞?哪有這種道理!如果這個人天天想的是殺盜淫妄、是自私自利、是損人利己,這個人肯定有病。你去檢查,他身體一定有病。為什麼?相由心生,境隨心轉,他用這個方法來幫助你解決。這個方法現在大家承認這是科學,符合科學精神,他不是用迷信。迷信這種祈禱祈福,有沒有效?有效,我講過了,治標不治本,臨時可以舒緩一下,不能治本。這個災難輕一點,時間短一點,過幾天你的毛病又發了,沒治本,你的念頭沒轉過來。要身體健康,一定要持戒修定;要地球健康,也要持戒修定。我們持戒修定就能影響地球,不但能影響地球,能影響太陽系,能影響銀河系。



     所以2012銀河對齊這個說法,佛法是有方法化解的,端正心念,真的能影響銀河,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我們問釋迦牟尼佛,銀河對齊我們能不能辦?佛會點頭,能。制心一處,真能解決問題。科學也發現了,集體意識的能量非常強大。那麼我們就能在這個地方明瞭了,體會到了,仁王護國就是集體意識,能化解人為的災難,能夠化解自然的災難。得懂理才行,佛法裡頭絲毫迷信都沒有。超度為什麼會有靈驗?沒有別的,就是集體意識。幾個人在一起誦經,端正心念,以這種端正心念來對治這個問題,譬如這個人生病,針對他這個病,他的病就能舒緩,就能化解。但是病人要相信,相信就很快,不相信就很緩慢。不相信也有效果,效果減弱了。他要相信,能配合的話,那力量不可思議。不是沒有理,一定把理講清楚、講明白,大家就相信了。



 

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299集



 


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