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個「至心信樂」,至心。什麼叫至心?「至誠之心也,至極之心也」。
至誠,兩百年前,曾國藩先生給這個誠下了個定義,什麼叫誠?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。要是用這個定義來講,什麼人能做到?法身菩薩。為什麼?他確確實實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完全放下,這叫至誠至極,真誠到了極處。這是真心,這個不是妄心。真心能現一切法,整個宇宙是真心現的,我們這個世界也是真心現的,誰的真心?自己的真心。真心只有一個,沒有兩個。真心就是真如本性。
在此地,我們在修行功夫上來說,這就講第二義,這不是第一義,前面說的是第一義。在用功的時候,就是大勢至菩薩這兩句話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就是至心。至誠,不懷疑、不夾雜;至極,那是一念不生是謂誠。
「《金光明經文句》」,《文句》是它的註解,裡面有個解釋,「至心者,徹到心源,盡心實際,故云至心。」它這個意思也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實際就是本性,心源也是自性,都是講明心見性,這個時候才至心。
我們雖然做不到,一定要向它靠近,距離愈近愈好,怎樣靠近?要放下萬緣。我在最近,也有二、三十年了,常常勸勉同學們,最基本的,我們要想念佛功夫得力,首先要放下自私自利,要放下名聞利養,要放下五欲六塵,五欲是財色名食睡,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,要把這些東西放下,還得要放下貪瞋痴慢,盡量的去放。
「信樂者」,它的意思是「信順」,完全相信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隨順佛陀的教誨,「所聞之法,而愛樂之」,這個不念「樂」,念「要」,樂是愛好,非常的愛好,「即信心歡喜也」,就這個意思。
「又至者,真也,誠也,實也。」
「心者,種也,實也。」
「信者,真也,實也,誠也,驗也,滿也,忠也。」
它有這麼多意思在裡頭,這個信字。可見得我們用這個標準來檢驗自己的信心,你就會知道我們信心不足。
這個信心是不是真信?有問題!是不是實信?是不是誠信?都有問題。是不是通過檢驗不是迷信?是不是圓滿的信?是不是忠信?這個忠,你看心字裡面一個中,不偏不邪,這叫忠信。
拿這些字來檢驗就知道我們的信心不圓滿,所以我們念佛還是沒有感應,信裡頭有問題。
大勢至菩薩所說的「淨念相繼」,我們那個淨字裡頭不圓滿,有疑慮在裡頭,有夾雜在裡面,不但是念佛有夾雜,我們信心有夾雜,我們的願心也有夾雜,可見功夫不純,感應就不現前。
如果真正做到信心清淨的時候,大勢至菩薩講得很好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,這是感應。信心清淨是因,諸佛現前是果,我們沒有見到佛,佛在哪裡?一切時一切處他都在,佛沒離開我們,只是我們跟他的頻道接不上,問題出在這個地方。所以信心真不容易!
「樂者,欲也,願也,愛也,悅也,歡也,喜也,賀也,慶也」,你看說這麼多,講愛好!愛好到什麼程度?這裡頭分等級的,這八個字,裡面淺深意義不一樣。
我們對這個法門,對極樂世界,對阿彌陀佛,我們喜愛他,喜愛到什麼程度?喜愛到極處,那是賀也,慶也,要恭賀自己,要慶幸自己,不容易遇到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天遇到了,你說多麼歡喜!
「故至心即是真、實、誠、滿之心,願欲愛悅之心,歡喜慶幸之心,以如是心而信之樂之,故謂至心信樂。」
這就講一個字,信!我們如果對這個法門真的相信,到這個程度,跟阿彌陀佛,、跟極樂世界就有感應,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,那怎麼會一樣?
我們今天也信、也發願,古人所說的叫「露水道心」,不堅固!
李老師有一天講經的時候,我們有個同學也在聽,突然有個人來報信,他家鄰居的房子失火了,他這時候怎麼辦?是繼續留著聽經,還是趕快跑回去救火?馬上就考驗出來了。這個朋友很難得,他聽了之後,「知道了」,把他打發回去,還是繼續聽經,經聽完之後再回家。這就不容易!有些人一聽到有些事故,他心就亂了。像這些地方考驗你的信心,你還是顧及你家的財產重要,還是求道的心重要?
所以那個真信很難得,非常非常不容易!真信,那就真起作用。
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10集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