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

淨空法師開示:愛欲榮華,不可常保,皆當別離,無可樂者

allowfullscreen="true">


 


『愛欲榮華,不可常保,皆當別離,無可樂者』,這四句,要多想。愛欲榮華,人之所好,要曉得這是保不住的,是非常短暫的受用,一定要把它看破。真正看破之後深入經藏,古大德有一句話說「世味哪有法味濃」!愛欲榮華是世味,這世間的滋味比不上法味。但是法味一般人不容易嘗到,特別是這個時代,為什麼?法味是真的,世味是假的。你要想學真的,得用真心,現在人沒有真心,全是假的,虛情假意,不是真心。


 


真心是什麼樣子?印光大師常說「誠敬」,真誠、恭敬,這個態度現在沒有。真誠、恭敬必須要從小去培養,現在從小疏忽了,父母都要工作,沒人教他,祖父母照顧,祖父母溺愛,喜歡孫子、疼孫子,一切都隨他,這還得了嗎?所以現在的小朋友,影響他最大的是什麼?電視、電動玩具,這個東西影響太大,這不是個好東西。所以把他那點天真、那點真誠,在電視、玩具裡頭消失掉,他不知道孝順父母,不知道尊重長輩,不知道友愛兄弟,這是人倫最基本的要求,他做不到,所以沒有誠敬心。長大之後更是如此,他已經養成習慣,表現在外面是浮躁,內心沒有誠敬,心浮氣躁,這種心態求聖賢的學問,是很大的障礙,孔子來教你也沒有辦法。學經教更困難,佛菩薩來教你都教不好,為什麼?你不能吸收。誠敬心能吸收,印祖講得好,一分誠敬你能吸收一分,十分誠敬你能吸收十分。現在有幾分誠敬?幾乎沒有。沒有誠敬心,在古時候老師不教你,你隨著旁聽可以,老師不會教你,為什麼?你不能接受,不是老師不慈悲。這是我們談到傳統文化的復興,這是非常困難的一個關節,很不容易突破,學佛問題也在此地。心浮氣躁,對於愛欲榮華他認為這是樂事、好事,他天天在追求,他天天在享受,他怎麼肯放棄?


 


雖然古聖先賢的典籍都這麼說,像底下《會疏》講的,「榮華不可保,會者定離散。愛欲不可常,盛者必衰故。顛倒妄樂,故無可樂者」。縱然他知道這回事情,他也不會放棄,有一天享受,他得好好享受一天,明天,明天還沒到,還沒想到。所以這非常難,要人家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榮華富貴,這個在今天比什麼都困難。如果真正放下,他嘗到法味,那就不一樣,真的明白法味超過世味,法味裡頭有真樂,與性德相應;世間法與煩惱相應,與不善的心行相應。法樂不是如此,法樂確實與性德相應,這是聖者之樂,應當去追求的。


 


佛在這裡講得好,儒跟道亦如是,榮華保不住,時間很短。世間榮華富貴至極無過於帝王,我們看看歷史,歷代的帝王他們能享受多少年?享受二十年的就不多。你看他在位多少年?少的二、三年,他壽命到了,多的也不過是二、三十年,很難得了。五、六十年,在位五、六十年的不多,很稀少,清朝康熙不錯,那福報是真大,做六十年皇帝。可是雍正只有十三年,乾隆也做了六十年,往後時間就不長,二、三十年,十幾年,像康熙、像乾隆真正是太少了。乾隆自稱為古稀天子,自古以來稀有的,真是稀有,他活到八十多歲。壽命到了,再一轉世,福報享盡了,福享盡一轉世那個不善的業報就現前,到哪裡去?沒有多大的過失,一般人道、畜生道,能夠到天道的很少。


 


這些只有真正學佛的人他知道,真正入佛境界,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表演的是一個真正超脫的人的生活,他自在、安樂,經上前面給我們講四個字的標準,「淨定安樂」,釋迦牟尼佛全有了,跟釋迦牟尼佛學的這些弟子各個也都得到。淨定安樂是真樂,比榮華富貴高得太多!為什麼?他這個享受,他沒有憂慮、沒有煩惱、沒有牽掛,自在無礙,這世間法裡頭找不到的。淨定安樂可以常保,永遠不衰,愈修愈快樂,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,它不一樣!所以稱世間叫顛倒妄樂。


 


「彭際清曰:一切世人以欲為樂」,這個欲是財色名食睡,叫五欲,以這個為樂,「不知是苦」。這五樣東西不是真樂,能夠有節制可以得它的樂,不受它的苦;如果不節制的話,貪而無厭,五種都是害,確確實實會把你的壽命減損。極其縱欲享受,你付出的代價是壽命,你有八十年的壽命,可能六十年就享完,六十歲死了,你付出二十年壽命的代價,不值得。還有更早的,四十幾歲就走,三、四十歲就走,他那個享受不過十幾年而已。所以「智者觀之,唯苦無樂」,真正有智慧,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的人,他看到了,沒有樂。


 


「所以者何?以有為樂,無即是苦」,有為的樂,佛法講的是無為之樂,淨定安樂是無為的。這是有為的,有所作為,每天歌舞遊宴,樂!但是如果沒有,沒有他就覺得很痛苦,所以這種樂是刺激。「不知有者無所因故」,你所有者無所因。「以得為樂,失即是苦,不知得者失所因故」。上面的無所因跟此地失所因是一個意思,你把你那個樂的因失掉,你就感覺得很苦,得到財富是樂,財富丟掉你就覺得苦。


 


所以佛他是無為的,他不要財富,他每天生活很簡單,出去托缽,三衣一缽,衣食方面他永遠沒有苦,他真的是快樂自在,知足常樂。大概世間法主要的痛苦就來自不知足,所謂欲海難填,欲望像大海一樣永遠填不滿,換句話說,永遠覺得不夠,永遠痛苦。不如知足常樂,知足這是無為之樂。「以聚為樂,散即是苦,不知聚者散所因故」,有聚就會有散「以生為樂,滅即是苦,不知生者滅所因故」。


 


「蓋謂眾生所樂正是苦因」。所謂樂極生悲,樂極就苦,生悲,樂要是失掉也感覺到苦,所以說眾生所樂的正是苦因。佛家講的什麼?壞苦,你所樂的壞了,產生變化,你的苦就來了。「從茲苦因,必生苦果」,故云『無可樂者』。這做了一個總結,世法裡無可樂。總的來說,世法裡頭有生死,有生老病死,八苦裡頭這四種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避免的。其他的四種也不例外,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,後頭有個五陰熾盛苦。五陰是什麼?煩惱太多,五陰熾盛就是煩惱太多、妄念太多。佛給我們講了八種苦,叫八苦交煎,一定要覺悟。離開這八種苦那就叫樂,所以諸佛菩薩覺悟,這些東西全捨掉了。


 


西方極樂世界這八種全沒有,所以叫極樂。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去是化生,它不是胎生,胎生有苦。極樂世界的人不老,壽命很長,無量壽,他不老、他不生病、他永遠不死。我們從經本裡面得到的信息,我們生到極樂世界,壽命是有量的無量,你到極樂世界有量的無量。在西方極樂世界證果,成佛了,從有量的無量又變成無量的無量,真的無量。每個到極樂世界的人決定成佛,成佛就變成無量,真的無量壽,所以西方世界說他無量壽不是假的。古大德有說,西方極樂世界壽命是有量的無量,包括阿彌陀佛,但是我們清楚有量會變成無量。為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就變成無量的無量。所以凡聖同居土煩惱習氣沒斷,有量的無量;方便有餘土亦復如是,也是有量的無量;實報莊嚴土是無量的無量,真的無量。這些理事我們都搞清楚、搞明白,對極樂世界就會認真考慮我要去,我一定要去。


 
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一二集)  2011/7/24
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